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为创立“青春之中华”奋斗终生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青年的心中。今年是李大钊同志牺牲六十五周年,草成此文,此为纪念。  相似文献   

2.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震惊中华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神州大地上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大讨论。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樊篱,成为迎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春天到来的第一声惊雷,深刻而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回顾20年前在中华大地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依然感到动人心魄。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党和国家历史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革”社会动乱,使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立志“深研政理”,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根本特点,其实质是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并发展为忠于真理而不惜献身的人生追求。从而,在经过“深研”追求、取得创立“民彝”思想、“青春”思想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后,又率先找到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启的救国真理,率先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率先呼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的思想具有历时态的变迁特质。在立宪政治与自由理论时期,李大钊从学理上集中探究了宪法与自由的关系,并形成了他的宪法自由观。李大钊以"民彝"作为其前提性的学术概念,开始构建其宪法自由观。李大钊通过对柏拉图政制理论、亚里士多德政制理论、《自由大宪章》、《权利请愿书》、《独立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法草案》、《云南宣言》等进行理论考察,试图构建其所可欲的宪法自由观,即"善良之宪法"对自由的切实保障。对李大钊宪法自由观的"发现",是对李大钊整体思想"去遮蔽化"的一种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人曾在《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突破提高——谈谈成年人的英语学习》中提出,“读”,“听”,“说”是大多数成年人的学习目标,因此本文从自我创造学习的沉浸式氛围入手,阐述如何运用沉浸式的方法,使英语水平在读、听、说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玉是先秦中华工艺创造之重要品类。考古材料显示:中国最早的玉器制造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至约5000年前,史前中国大地即形成了若干个玉器文化中心。其中,又以红山玉、良渚玉和龙山玉最为典型。“玉”在《诗经》中出现凡17次,与“玉”相关的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五一”运动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是这一运动最卓越的组织者和最优秀的领导者。1920年5月1日,他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上发表的《“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是中国“五一”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吹响了中国“五一”运动的号角,指明了中国“五一”运动的正确方向,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揭开了中国“五一”运动史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11.
在“工农兵文学思潮”的指导下完成的《青春之歌》,自问世开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讨论。从初版到修改版的《青春之歌》再到文革时被禁,这部作品不但是在诉说一个年代的成长“故事”,它的坎坷经历还反映着“工农兵文学思潮”在建国后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以鲁文化的二重性为基础,继承三代文明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将周礼与殷礼两大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集大成使命,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孔子“宗周、故殷、据鲁”,康有为则“宗孔、融西、据粤”,一方面以“六经我注”方式改造传统儒学,另一方面“援西入儒”,手创“大同思想”,从而会通中西成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相似文献   

13.
信息荟萃     
真理标准问题 讨论过程中的“14个最” 1、最早提出用实践标准研究党史,并组织八百多名高中级干部联系实际进行讨论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1977年提出,1978年3、4月讨论) 2、最早撰写论述真理标准问题的文稿的学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1977年8—10月撰写,《光明日报》1978年1月14日印出小样)。 3、最早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刊物,是中央学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1978年5月10日出刊的第60期)。 4、最早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的,是《光明日报》(1978年  相似文献   

14.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5.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唯女子与舆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志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黄克剑,哲学家,我国中国哲学、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入文学研究所所长、《问道》辑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哲学与美学。学术专著有《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韵——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百年新儒林》、《眺望虚灵的真实》、《由“命”而“道”》,译有《政治家》等。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代表性者如:《“悲”从何来?——中西悲剧人文审美意趣之比较》、《从“命运”到“境界”》、《康德哲学辨正》、《现象学旨趣辨略》、《审美自觉与审美形式》、《“审美观念”辨微》、《孔子之生命情调与儒家立教之原始》、《(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先秦名家琦辞辨微》、《由“命”而“道”》、《价值形而上学引论》等。 《两难中的抉择》一书后记有谓:“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入凭借聪明,有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政治家》译序中亦有谓:“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之光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这些说法,当可视为其人治学之心迹的吐露。  相似文献   

17.
《死火》是鲁迅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瑰丽的独特的“个人象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象征系统 ,是鲁迅消逝的青春与现存生命形态的拟物化呈现 ,也是鲁迅灵与肉的象征。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燃烧” !从而揭示了“民族魂”的最深刻的内涵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广 《理论前沿》2001,(10):17-17
1 .“德”的涵义。无论外延还是内延 ,古今之“德”都有差异。从外延上看 ,古代“德”的内容极其广泛 ,周公和儒家所提倡的“德”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使“德”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融宗教、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孔子在《阳货》中比较集中地提出了“德”的内涵 ,即仁、知 (智 )、信、直、勇、刚。之后 ,历代统治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都提出了“德”的概念 ,但与孔子所提之“德”大同小异。不难看出 ,古代之“德”深深地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但其中也包含着合理成分 ,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是哲学“科班出身”。五四前后他发表的《经验与智识》、《怀疑论》等文章,不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形成、认识的层次、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重要内容,而且还逐步提出了认识的实践价值思想。恽代英的认识论内容涵盖全面,既融会了当时中西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思想,又有所增益,达到了当时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 ,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大的文化考古发现之一 ,其重要意义在于 ,它使我们接近了中华文化之源 ,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了这一古老文化源头的原始风貌。而其中的《老子》古抄本则为人们在道家文化方面的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证性的根据。据已发表的竹简《老子》古抄本的释文和笔者本人对某些文字的考释 ,可以发现这一抄本异于王弼本和帛书本之处甚多 ,其主要思想特色 ,是昭示了老子与孔子学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以及提出了“天道圆圆”的本体论 ,“大少之 (至 )多 ,易必多难”的辩证法 ,“有将混成”的宇宙发生论 ,“教不教”的教育观和“错 ( )为上 ,弗美也”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