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问题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民族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完成其形成的最初过程.因此,民族问题不仅与国家形成的历史直接相关,而且与国家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在对原始民族、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进行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学主流的情况下,罗家伦从近代欧洲民族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与理论出发,对民族、民族性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类型等民族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最终落实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上。他对民族基本理论的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历史上就属于多民族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文化交融,形成了以德为本、厚德载物、应势顺时、顽强拼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德国人类学家赫尔德说:“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其中自然制造了山脉、河流,并且影响和塑造着民族的整个历史。大地、山川、河流不仅是天然的地域划分,而且对民族、风俗习惯、语言和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民族的差异。通过历史的流变,这些差异逐渐演化为独特的民族单元,形成特殊的民族结构,具有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佟拉嘎 《前沿》2008,2(2):45-47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老课题,也有明确的答案。文化是不朽的,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涌现新的内涵。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更加明显和不可缺少的一面。民族文化特质一旦形成对民族经济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本文从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以蒙古族开放性民族文化与内蒙古民族经济发展为例,明确发展民族经济应该有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才能使民族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经济发展的欠发达状态,并非源自于民族群体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传统性,而更多源自于各民族群体生存方式、历史选择与文化样式的现实有用性的开发程度,以及功利性市场对其价值的包容性与容纳力.民族群体应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的形成与产品转化、价值提升、需求引致等等市场开拓上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并极力消除一些民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存留与现实经济体的不相协调性,努力开发民族群体传统文化的经济有用性并转化其市场价值,由此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之间的有机连接,为民族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样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韩娜 《人民论坛》2013,(7):252-254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国家的边疆稳定与区域安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以民族国家为前提的地缘政治、历史认识、族群社会文化研究。文章试图把国家政治框架与地方社会生活衔接,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中越边界的形成与演变,阐释中越边民跨境交易产生的影响,从生活脉络中探讨国家边界的意义与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包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礼仪习惯以及各种物质载体和符号系统。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精神写照,是民族生命中的智慧之花。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力源泉。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韩娜 《人民论坛》2013,(20):252-254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国家的边疆稳定与区域安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以民族国家为前提的地缘政治、历史认识、族群社会文化研究。文章试图把国家政治框架与地方社会生活衔接,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中越边界的形成与演变,阐释中越边民跨境交易产生的影响,从生活脉络中探讨国家边界的意义与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1.
范若兰 《思想战线》2013,39(1):36-41
民族冲突是战后冲突的主要形式,对个人、国家和国际政治会产生深刻影响。人们认为冲突是典型的男人领域,男人是冲突的挑起者、参加者和终结者,妇女只是局外人,所以在民族冲突研究中几乎不关注妇女的状况,更没有从女性或性别视角对民族冲突进行分析。但事实上,妇女并不是民族冲突的局外人,而是深深卷入其中。妇女是民族建构中的重要因素,她们是民族母亲和祖国母亲,是民族文化身份和标志和象征,是建构强壮民族的重要基础。妇女在民族冲突中扮演受害者、支持者及和平者等多重角色,民族冲突的根源、过程和影响都与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两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既是反映人们社会身份的重要符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两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民族、宗教问题是一定社会诸多矛盾的结合产物;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民族、宗教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14.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西南地区共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跨界民族与其它族群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文章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经历了"适应-认同一融合"的转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认同,并最终实现了和平跨居的理想局面,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恒富  陈克清 《思想战线》2011,37(3):139-140
一、民族主义的特性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目的在于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民族主义具有以下特性。  相似文献   

18.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9.
王春红 《前沿》2010,(18):185-187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而人的性格的产生与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具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是在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黄晓群 《云南人大》2006,(10):14-17
边疆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意充分利用韦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增强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