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罗媛媛 《实事求是》2006,191(4):14-16
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总结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指明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最终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学习和深刻领悟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其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纳入到实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与他所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水乳交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一要使农业与国际接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国际市场;二要着眼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四要在"三农"视阈外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亲自倡导和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并在实践中对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时期山东国有经济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的重点必须从以"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调整"为主向"国有企业重点建设"为主转移,把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以"国有企业重点建设"带动"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调整".根据山东省"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要求,"国有企业重点建设"的方向是构筑区域经济新优势、发展服务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等.为此,国有经济改革的思路是:以突破价值链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以优化产权链条为基础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6.
闫志民 《新视野》2005,(4):13-16
文章深入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成因,把"三农"问题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三条途径双管齐下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强推进非农化的进程;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推进"三农"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三农"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任务、必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文章从"三农"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农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并根据我国"三农"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重温邓小平的农业发展理论非常重要。邓小平关于农村和农业的基础地位、主体作用、发展布局、政策科学、两个飞跃和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关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意义,我们要把它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学习好、实践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其农业经济思想进行研究与探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内容.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邓小平率先打破农村单一集体经济模式进行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江泽民提出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再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想.构成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战略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国际国内的经验和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必须走"产业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农业"、"转移农业"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建设学习型的新农村、和谐的新农村、民主的新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演进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三农"政策开始转轨,此后适应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党的"三农"政策不断地纠正错误,走向了科学务实的轨道.1985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党的"三农"政策在科学务实的轨道上不断地巩固和完善.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又有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周良书 《党的文献》2003,2(3):12-1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从总体上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三个代表",党在不同时期之所以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本原因也在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应根据地方特点和实际,克服我省面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在"十一五"时期,通过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措施,走出一条成功的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是"三大法宝"和"三个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理论是在经过长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三个代表"理论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了重大规定.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为创建地方红色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933年3月,时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并受到错误的处置.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次磨难.事情发生的深层根源是邓小平不认同"赣南会议"对毛泽东的错误批评、指责,根本原因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左"倾路线相悖,导火线是所谓"寻乌事件".历史证明,邓小平是中央苏区江西党内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抵制"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与农村治理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琼  李明  陈文新 《求实》2005,(10):86-88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以加强和改善农村治理,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就地城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世松  习谏 《学习论坛》2006,22(5):72-74
农村"就地城市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城市化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条件.我国城市化的路子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就地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当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斐  康松 《求实》2006,(2):83-8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对策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进行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城乡统筹发展,构成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完整体系。它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