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实践》2008,(Z1)
2008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隆重召开。研讨会主题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本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近几年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并结合草原文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金海 《实践》2006,(10):43-45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2006年8月在美丽的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研讨会规模大,参会人员涉及范围广;征集论文数量多,内容十分丰富;交流较深入,研讨涉及重大问题多,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拓展出新的有待深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布和布音 《实践》2007,(9):24-25
八月的青城到处洋溢着欢腾的喜庆气氛,到处弥漫着草原文化的浓郁气息.随着气势恢弘的"伊利情"大型文艺晚会《天堂草原》的激情上演,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内蒙古第四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呼和浩特第八届昭君文化节于8月2日在首府呼和浩特市隆重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4.
<正>在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民族电影发展、草原文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策略的推动下,我区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对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及探索草原文化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实效运用,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下旬,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她在充分肯定草原文化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在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指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需要和草原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创新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着眼于文化前沿和时代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空谈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搭建草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和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韩珍 《实践》2011,(9):44-45
2011年7月16日,随着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晚会《五彩之光》演出的结束,历时一周的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正式落下了帷幕。本届草原文化节无论活动内容还是参加人数都是空前的,堪称一次“特色鲜明、精彩难忘”的草原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7.
乌琼芳 《实践》2010,(10):32-33
八月草原,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凝心聚气,因文化而悠远绵长,“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这个八月再添重彩。第七届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节8月17日在呼和浩特隆重拉开帷幕,这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各族人民的精彩文化盛会,也是内蒙古各族儿女与四方宾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大好契机。为期一周的节日盛会氛围热烈,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何金玲 《实践》2005,(9):42-43
8月上旬,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包头 市举行,期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包头市委 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草原文化与包头文化两个学术专题,将草原 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内容涉及包头文化的特征、 阴山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地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会学者、 专家们认为,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一 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之地。同时,大型现代工业企业 在包头市的建设发展,又为内蒙古草原文化增添了现代工业 文化的内容,使包头市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别具特色。因而,  相似文献   

9.
8月8日,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呼和浩特拉开帷幕。本届草原文化节秉承草原文化"尊重自然、坚守信义、开放包容、崇尚英雄"的理念,以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为目标,围绕高质量办节要求,坚持精品展示与文化惠民并重,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艺术作品,生动反映我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变革,集中展示我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宁、文化繁荣、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新成就和新亮点。本届草原文化节不断推陈出新,为各族人民呈现了很多的"第一次":首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表演、首届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首届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大赛、首届"内蒙古味道"草原美食文化活动、首届农牧民文艺汇演……这些都成为本届草原文化节的亮丽风景。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从2004年创办至今,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草原文化风格和特色的优秀作品,成为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品牌,成为艺术的盛会和人民的节日,成为我区弘扬民族文化、荟萃艺术精品、促进文艺繁荣、丰富群众生活的舞台。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精彩纷呈中圆满落幕,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草原文化节必将以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描绘草原文化的多彩画卷,书写民族文化强区的隽永篇章。  相似文献   

10.
乌尼尔 《实践》2011,(10):49-51
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2011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主题论坛以“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主论坛和“创新民族电影”、“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发展”、“元代城址研究”三个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对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草原文化与江河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草原文化发展特点和变迁规律等问...  相似文献   

11.
张志华 《实践》2004,(10):41-42
作为“中国&#183;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呼和浩特第五届昭君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8月8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183;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草原文化的起源、内涵、地位、特征、活力、影响和产业化发展等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讨,并就有关问题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0,(10)
<正>八月草原,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凝心聚气,因文化而悠远绵长,"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这个八月再添重彩。第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8月17日在呼和浩特隆重拉开帷幕,这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各族人民的精彩文化盛会,也是内蒙古各族儿女与四方宾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大好契机。为期一周的节日盛会氛围热烈,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张冷习 《实践》2010,(10):52-52
<正>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北方草原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北方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他们随着气候、人口等的变化而迁移,也带动了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的转移以及与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草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旦形成了文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人文概念,经济概念等的重合。在对草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上,应该从大视角出发,从多重角度对草原文化进行解读,从而为草原文化的繁荣与当代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董道焱 《实践》2015,(3):51-53
<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研究草原文化,将进一步拓宽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也将草原文化在全局性、深刻性方面的研究更推进一步,为草原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一、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草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包含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物质  相似文献   

15.
包银山 《实践》2010,(6):48-49
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至今已举办六届。正如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在第六届文化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上指出的,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是创新节庆活动的文化盛会.是展示精品创作的文化盛会,是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盛会。草原文化节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16.
李博 《实践》2014,(10):33-33
<正>随着《璀璨星空——新创草原歌曲演唱会》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为期一周的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落下帷幕。本届草原文化节从内容设置到具体筹措,更加突出草原文化全景展示,更加注重传递正能量传播草原声音,更加注重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诠释,更加突出惠及全区各族群众,是一次文艺精品展示的文化盛会,一次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一次践行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17.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18.
王海荣 《实践》2009,(10):52-54
“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一直是“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影响,持续推动草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从2009年开始,“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改为“中国&#183;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并将文联、广电局、内蒙古博物院主持的三个分论坛纳入其中,使之成为“平台固定,机制开放,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实践》2009,(1):51-52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所涵盖的意义是:草原文化从传统文化转型为现代文化. 讨论草原文化是否需要实现文化转型,首先要搞清楚文化转型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所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在大范围内的彻底变更,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吴团英 《实践》2007,(5):43-44
一、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我们认为,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们的智慧结晶,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