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2.
朱秉龙 《实践》2007,(7):43-44
近年来,从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走来一群朝气蓬勃的新锐作家。这群新锐作家已经不满足草原小说仅仅表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体现本质的草原文化精神、揭示独特的游牧民族性格、字里行间充盈着游牧民族的血脉和魂魄,而是以人类文化精神和人类审美精神的同感、共识、共求为创作起点,追求草原小  相似文献   
3.
4.
朱秉龙  仁钦 《实践》2009,(6):52-52
草原电影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电影,其形式结构多呈现民族寓言式.这种伦理--意识形态模式的电影,注重集体的情感和想象,注重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