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九三,我心中的绿洲潘庆云当我收到社市委发出的"批准入社通知书"时,多年的求索与夙愿终于实现,内心的欣慰和激动难以用笔墨形容!5月14日将作为我人生道路上难忘的一刻、生命长河中辉煌的一瞬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凝望着这份企盼已久的"通知",多少往事一齐涌上...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85后"生于北国的我,却很早就对海南有了记忆:1989年底就来海南打拼的父亲是一名第一代"闯海人",典型的"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的一员。也因为此,我与母亲早早就跟父亲天南海北的"两地分居"。每年春节时,父亲带回的照片中那椰树、沙滩以及明媚的阳光也成了我对海南的最初印象。这些模糊的印象在我来到海南、定居海南后随着时光的推移变得愈加完整,就如同那叠越来越厚的照片一般,将我这个"闯二代"与海南的前世今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陈曦 《中国残疾人》2010,(11):40-41
我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我的记忆都是无声的,但画却在与我交谈,我听得见笔下植物、花卉的灵性,无论是叶是花,无论是开是谢,她们在与我说话。 那,真美。  相似文献   

4.
三亚风情     
三亚风情冯雁军三亚市地处海南岛的最南端,全市总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36万多,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沙滩、空气、绿色和阳光为三亚之"五宝"。人们形容这里海如玉、沙若脂、湾似虹、景如画。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在我记忆中。82年,这里...  相似文献   

5.
青春的岁月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匆匆而去。那些如晶莹的鹅卵石般沉淀下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珍贵的记忆,历久而弥新。1966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但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我的美梦。同学们纷纷撂下书包,进行大串连、批斗所谓反动权威去了。而我经过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6.
直击田蔓莎     
我记忆之书“回翻”在1995年10月22日这一页:成都蓝剑集团三楼,不大的会场布置得庄重而雅致,著名川剧演员、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田蔓莎购买著名川剧作家徐《死水微澜》(川剧·高腔)剧本本“首演权”会议在此时此地别开生面地举行。这一轰动性新闻,自然引来了全国而少新闻界、戏剧界、文化界人士光临"购买现场”。会场十分热闹、热烈。当田蔓莎把用红纸封好的5000元人民币交给徐时,她心情格外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对剧作家的尊重,当我第一次看完剧本时,就喜欢了它,我又“爱上了"剧本中邓么姑这个人物。我决心要演好邓么姑…  相似文献   

7.
张兴富 《当代广西》2011,(10):57-57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我的记忆深处却仍保留着新鲜的仡佬族"尝新节"印象。2010年9月13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数万民众参加了三年一度的仡佬族"尝新节"活动。从德峨当地往东12公里处,掩映在青冈树林中的仡佬冲——么基村大水井屯的寨子里、山坡上,五色三角彩旗随风飘扬。  相似文献   

8.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制造新的历史记忆,极力歪曲真实的历史,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为建构台湾的所谓"国族认同"、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应用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结合台湾的实际,研究台湾当局制造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过程、手段、目的及其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指出台湾社会现有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是可以改变的、必须改变的,而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是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一种选择。"双重认同"的观点是可取的,应当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成为两岸共同重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又忆老窗     
在永定南溪"土楼长城"村落中,石扁头,只是南江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周围青山连绵,沟壑遍布,梯田层层,一条狭窄而凹凸不平的公路从潭树角前蜿蜒穿过,串起了一座座神奇而迷人的土楼。我的童年是在石扁头度过的。那里的土楼有井有狗有嬉闹,许多东西都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其中包括曾经十分亲近的老窗。  相似文献   

10.
我握住春曼、心曼柔弱无力的手,告诉她们,希望我们还会见面。春曼回应了我一句话:"下辈子我要做你!"我用力地攥了一下春曼的手,匆匆走出房间,站在门外抽泣……那是两年前的一次采访,而我的记忆却仍然是那么的新鲜。  相似文献   

11.
醒来却陌生     
醒来却陌生孙丽萌一"大姐,我会坐牢吗?"她怯生生地问道"你说呢?""我有罪……我有罪……"她轻轻地咕哝着,慢慢地垂下头去。在那一瞬间,我分明听到一声隐隐地抽泣……似她这样一个柔弱女子,怎么会是一个拐卖了十余名妇女的人贩子?不知为什么,我竟然又核对了一...  相似文献   

12.
相约明天     
铁路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特别的记忆。而对于我来说,因为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我成长的记忆被深深地烙上了铁路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一家"两制"共进步潘汝早在1965年我爱人就是中共党员了、而我在1988年才回了我加入九三的梦。自那以后,我的朋友、同事和同学都称我家是"一家两制"。我们俩虽然党派不同,但是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贡献的心是一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快乐的九三社员何文华"九三学社中,专家学者多。"当我还在学校读书时,曾经这样羡慕地想。十年浩劫,这些专家学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罪人,身罹种种灾难。"读书做学问,何罪之有?不可思议!"当时已走上社会的我,内心愤愤然。我终不能忘怀青少年时代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甘作螺丝钉     
甘作螺丝钉杨健1990年,我服从组织的要求,从学校调入九三学社南充市委办公工作、由一名中学教师变成了一位民主党派机关干部。以前面对学生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如今在这些"长胡子"、"白头发"面前却成了一名小学生。在这无形的压力面前,我毫不犹豫地作...  相似文献   

16.
“九三” 圆了几十年的梦吕申华1993,这是使我永远难忘的一年。我终于在这一年加入了九三学社。圆了几十年的梦。远在40年前,那时正处在充满幻想的青年时代,对"九三",我已树有朦胧的憧憬,埋下了希冀的种子。1956年,我刚跨入气象"门坎"时,两次被中央...  相似文献   

17.
红卫兵话语的文化表征──从一张发黄的红卫兵小报说起马越藉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父亲一件"压箱底"的旧衣衣兜内,我发现了一团皱巴巴的黄纸.而当我好奇地将它展平时,不由得又是意外,又是庆幸,更为这难得的巧合感到兴奋。就在我即将结束一个学期的"文革文学史"课...  相似文献   

18.
小镇年韵     
春节情浓,年韵悠悠。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飘着一缕腊肉的余香,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过年就是一场盛大的演出: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烛缭绕的祭桌,那地摊上的年货,那放鞭炮的玩童,那橘皮糖的芳香……小镇浓郁的年韵,依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9.
味道就是一种记忆。等你记忆中的味道渐渐多起来的时候,人就老了。老家有一句俗话,说"人嘴如窑门",意思是人要生存就得吃东西,而且得吃很多东西,如同烧砖、烧瓦的窑门一样,别看旁边堆着小山似的木柴或煤炭,用不了几天就会被窑门"吃"掉。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一  相似文献   

20.
论编辑加工的若干问题龚军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支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粘粘贴贴,编辑加工好像很简单。可现在,当我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十余年后,强烈地感受到:编辑加工在编辑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