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继承了以往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成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权在民学说。公意是卢梭政治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公民通过履行遵守公意的责任而实现自由。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而法律又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之上,是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公意学说是贯串《社会契约论》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卢梭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公意的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试评。  相似文献   

3.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法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等.今年是他诞生的二百七十周年.我们研究他的法律思想,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卢梭的学说表现出对民主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平等的希冀,对生活的热爱,鼓舞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  相似文献   

4.
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具有象征意义。本文以“人民主权”为切入点 ,在“公意”、主权的界限、主权实现的方式以及对自由理解的分歧等方面对卢梭和贡斯当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 ,借以厘清人民主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哲 《法制与社会》2010,(7):276-276,286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国家的建立,设想了一个美好的契约制度,为了寻求公平正义,公意也成为了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主旋律,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理论的设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并未如其在宣言中所提倡的那样美好,资产阶级无法摆脱阶级的私欲,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只能是纸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呈现两种彼此对立的形象: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本文看来,有着很深的认知方法上的根源.卢梭视公意为纯粹客观正确的神学范畴,乃整个政治体的合法性所在,相反,众意虽也是所有人的合意,卢梭却将其同个体的主观性未加区别,以至于公意与个别意志之间无法沟通,卢梭的社会契约实为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事实上,众意不同于个别意志,属于相对客观正确的范畴,而非主观性事物,众意对于政治秩序构建的意义,可通过“主权:政府:公民社会:公民”的连比例给予更精确的表达.回顾我国,隐含在卢梭形象中的断裂亦可见于我国的“民意观”之中.借助此前的分析,我国沿袭至今的“民意观”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论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批判封建专制、塑树政治理想的方法论,也是他政治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对卢梭的研究中,人们往往着眼于他的政治学说超出同时代思想家的革命性、激进性、空想性,肯定它标志着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平等与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近代以来法律哲学的难题。卢梭关爱自由,同时他坚信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为了保障自由,他设计了独特的社会契约论,使公民负有服从公意、服从法律的同等义务并使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公意论以自由保障为目的,却可能以专制或者多数的暴政为结局。卢梭平等理论的得失构成了19世纪及其以后民主、自由与平等理论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9.
<正> 利益法学是在欧洲大陆产生的一种法律理论运动,它是社会法学的一个分支。这个运动有大批的追随者,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在德国,这个运动的创始人是菲利普·赫克,传播者有海利·斯托尔、鲁道夫·米勒·埃尔茨巴赫和其他一些人。利益法学是作为反对在本世纪转折时期支配法国法律思想的概念论和形式主义而产生的。概念法学是从存在的法律秩序是无瑕可击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卢梭以“公意”为基石达成了社会契约,想要建立主权在民的新型政体。由于“公意”概念引起的争论和分歧,以及卢梭主权在民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矛盾,使主权在民的理论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和可能。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11.
浅析《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与公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社会契约论》以公意(generalwill)为理论基点展开论述,创设了著名的社会契约理论。本文试图从关于自由和公意的论述切入,浅析自由与公意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诸贤哲们使用的“权利(right)”一语具有多义性,其包括:霍布斯的“本能自由”,洛克的“本益禁侵”,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其中,以“自由”为本义的权利观念是这一学派的主导性权利观念。但这一权利观经历了由霍布斯的基于人的自然本有能力的自由向卢梭、康德的体现为公共意志的理性约束下的自由的观念转换。从理论逻辑来看,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观是古典自然法学中更为成熟、完善的权利观念,因其中内含着“正义”“正当”的意思,所以,它看起来更像是“权利”。至于洛克开创的以“应当不”为本义的权利观,指向保护主体本有利益(“本益禁侵”)。这种“权利”(“应当不”)并不指向主体的自我行为,而是指向他方(其他个人、或社会、或国家)的行为:是对他方行为的禁止。它实质上是义务表述。  相似文献   

13.
宪政思想是卢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卢梭及其思想的重要方面。以《社会契约论》为中心,可以真切体悟到卢梭对人民主权、法治、人权等重大命题的关注、思索与追求,同时它也构成了现代国家宪政理论的基础与源泉。在卢梭的宪政思想体系中:人民主权是合理内核;限制权力是外部表征;保障人权是价值取向;法律之治是直接体现;宪法至上是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4.
马克西米利昂·罗伯斯比尔(1758—1794年)是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也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立宪派、吉伦特派为代表的大、中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罗伯斯比尔不断完善和丰富了自己的政治法律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建立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卓越激进的思想,是罗伯斯比尔政治法律思想的直接来源.罗伯斯比尔在他的论文和演说中,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法律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专制制度是以贵族为基础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追求的只是对贵族的"优  相似文献   

15.
第一辑45)·编后小记·我们欢迎什么样的稿件(79)法国公务员的行政赔偿责任···············……王名扬(l)日本宪法诉讼的特点························……华夏(6)略论英国契约法的受挫失效原理…潘华仿曾尔恕(13)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制度及其评价······……赵旭东(2。)贝卡利亚是自由意志论者吗? —论贝卡利亚刑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一黄风(25)英法两国刑事司法制度之比较············……程味秋(31)苏联东欧刑罚体系中的剥夺自由刑······……薛瑞麟(37)自然法今昔:法律中的价…  相似文献   

16.
“余桃啖君”引起的思索海淼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含糊不得。如果凭个人意志、好恶来判断是非,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标准,法律又如何成为准绳呢?近读《韩非子·说难》,有一则“余桃啖君”的故事颇耐人寻味,说的是从前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车,就要被砍去双...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解释的真谛(上)——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卫东 《中外法学》1998,(6):128-133
司法权的行使总是以实现立法机关的意志,即法律规范为目的,而决不能受法官个人意志的丝毫影响。 ——约翰·马歇尔 法律解释有许多种可能性,作为法院判决基础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取舍选择当然取决于进行解释的人的主观性价值判断。……[所以]审判规范不能从法律条文中靠逻辑演绎出来,而应该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关系去归纳之。 ——来栖三郎  相似文献   

18.
卢梭和马克思都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与马克思的思想联系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由观与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简要介绍,阐明卢梭与马克思之间的思想联系。卢梭和马克思都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和积极自由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和自由、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论述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20.
陈端洪 《中外法学》2010,(1):81-103
@@ 既然个人意志自由已经成为普遍的信念,而在一个正常疆域与人口规模的国家,人民集会客观上已无可能,代表制民主便成了惟一合法的替代性制度.所谓代表,不仅指日常立法机关,而且--应该说首先--指向制宪权的委托行使.如何超越卢梭关于主权不能转让、公意不能被代表的绝对禁令呢?西耶斯(1748-1836)在<第三等级是什么?>[1]中提供了最契合卢梭精神的论证,尽管他只字未提卢梭的名姓.作为一本政论手册,<第三等级是什么?>不适合进行复杂、详细的理论阐述,但是西耶斯以简约的言辞道出了代表制民主的基本原理.本文以卢梭的人民制宪权理论为前提,继而探析代表如何进入政治过程、如何改造(扭曲)了卢梭的纯粹的人民主权的政治结构.本文以<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五章的论述为知识依托,阐释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代表制民主的生成原理及代表制下的人民制宪权理论.本文重点论证了在代表制民主下宪法和制宪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宪法不可或缺,制宪权为何天马行空,不可驯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