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0,(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其管理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可能会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改革红利论作为新形势下继续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从价值视角看,实现国有资产红利的全民共享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深层问题;从方法视角看,我国应积极构建国民取向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实现国有资产“国民红利”价值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3.
赵明亮 《理论导刊》2002,(12):57-59
苏联的国有资产在苏联解体前夕流失的进程大大加快。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使得这一进程具有了“合法化”特征。与此同时,苏联庞大的权贵阶层参与并主导了国有资产的瓜分。苏联后期日益繁荣的“影子经济”则进一步加速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进程。这是当时苏联混乱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反映。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当前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国有资产经营者的“不作为”,应当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充分调动国有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也不断推进,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相比之下,对诸如高校等事业单位申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在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方面,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都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性使用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性使用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弊端,以引起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使之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资本运营在现实运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伴随资本运营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片面追求规模、运营成本过高、运营阻力较大和政府干预过多等.研究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对提高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0,(4):43-44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最近坦言:国企改革最根本要抓好三个重点:1.建造完善的所有者治理结构。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采取由政府委托代理方式。这种委托代理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行政性极强,二是委托代理的环节比较多,结果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严重,国有资产人人都想管,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相似文献   

8.
苏知心 《党政论坛》2009,(23):31-33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对政府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增强。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权力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在日益扩大。行政权力虽然为公民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但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却时常发生,如行政垄断经营、环境污染事件、国有资产流失、国有土地不合理使用、违规建设等行政违法行为不断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9.
白津夫 《求知》2004,(2):6-8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也是国有经济的根本性改革。所谓根本性改革就是要从企业、结构和体制的不同层面改革转向整体推进国有经济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因而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虽然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并未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大量的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论述,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对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强的创新性战略安排。这一政策既是对过去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4,(11):F0002-F0002
<正>天津市国资委根据市政府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市政府出资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照有关规定,代表市政府向大型  相似文献   

12.
李卓君 《学理论》2012,(2):85-86
国有资产信托监管是国有资产信托的关键。首先,建立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监管主体体系,是实现市场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责任的市场合理分散和匹配、促进国有资产信托市场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从制度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信托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立高校国有资产是社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不规范、资产质量不高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制约高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的组织目标。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要从静态的"账、卡、物"的物化管理转变到动态的"成本、效益"的价值化管理,用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寻租活动分析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寻租理论指出了腐败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并提供了减少腐败基础的途径。当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从“寻租”的角度探寻到深层原因。 “寻租”行为劣化资源配置,造成社会浪费,导致腐败猖镢。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06,(4):47-47
张永仁撰文提出,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资产流失的速率日益加快。据最低估计,目前国有资产正以每天一个亿的速度在流失,也有的人士估计每天以3.3亿元的速度流失。  相似文献   

16.
孙锐 《理论探讨》2003,(4):45-47
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从委托代理关系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创新,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创新,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刘娜 《理论导刊》2005,(7):21-22
为了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我国近年来自上而下组建了国资监管机构。国资监管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国家股东利益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出资人机构,这是企业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开端,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一体制。(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涉及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以及国家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等多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成熟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1.企业国有资产的国家公共管理。人大对企业国有资产行使终极所有权;企业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国家有关公共管理部门从自…  相似文献   

19.
四川电力“改制”:流失国资近十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资委成立后,国资改革分成了两个主战场,中央企业国资改革和地方国资改革。两年来,央企国资改革取得了坚实的基础,规范化的监管体系初步到位,央企的改制、重组基本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但与此同时,由于各地社会条件和基础差异巨大,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思路的混乱,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稳定影响更为直接的地方国资改革一度步履维艰。尤其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在改制中特别是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损害国资改革的问题,类似四川地方电力、河南“包公祠”改制导致国资流失严重的现象,在近年来的地方国资改革中频频出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为本刊撰文指出,当前国资流失的根源归结有三:一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法规规章不健全不完善。实践证明,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入手,加强对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并使之制度化,以破解地方国资改革难题。  相似文献   

20.
孙丽 《民主》2008,(11):27-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格局得到有效调整.企业国有资产数量巨大,据统计,到2007年末.全国仅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就已分别达到35.5万亿元和14.8万亿元。但同时,在有些地方、有些国有企业,也出现了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