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2.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立华 《求索》2013,(11):153-155
美国荒野叙述源自于早期移民清教徒的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赋予荒野叙述以新的含义;19世界的自然文学促成了荒野叙述在美国的兴盛;20世界荒野叙述形成了一系列的"陆地伦理观",同时反思现代文明与荒野之间的冲突,揭示了"荒野困惑"的情感。探索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叙述就是要寻求后现代荒野叙述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诗歌始终以关注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生成的本真面目坚守着自己的领地。他的创作,既是他宗教情怀的载体,又是他那诗化哲思的呈现;既是他对艺术的观照,又是他对个体生命"死亡"意识的体验。此外,在他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本我的孤独性,其孤独性存在于一种绝对的自由境域,自由存在与存在自觉保持着高度一致,以期体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正是艾略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她博学多才,一生发表了7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和一些诗歌、散文。她的作品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其中,她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道德说教、描写有关上帝的主题,显示出她对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上半叶以高尔基《童年》、阿·托尔斯泰《尼基塔的童年》、布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革拉特珂夫《童年的故事》为代表的俄罗斯自传体小说童年叙事及其时空艺术中,既有诗意乐园和"逝去天堂"的时空建构,又有童年"家"的时空体的多次解体以及童年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交相呈现,体现了作者对儿童、对自然、对社会历史、对人生命本体的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11.
侗族《玩山歌》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玩山歌》是侗族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情歌。分为《初相会》、《请坐歌》、《齐会歌》、《久伴歌》、《送别歌》、《苦情歌》、《失恋歌》、《逃婚歌》、《伴嫁歌》等等。从形式上看,多半是四句一首的;但有的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几十甚至上百句为一首的。一般一句歌7个字,但也有9个、11个、13个字为一句的。它们从爱情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侗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反映了他们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愤懑,对自己婚姻的强烈追求。侗族民间不少优秀的“玩山歌”经久不衰,至今唱传,实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最先系统研究亚当·斯密的道德观念的学者有朱绍文、晏智杰等,朱绍文在《<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中认为,斯密学说中的经纪人是前后连贯的,并明确指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所讨论的人性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属性的人,是这个时代的新人,而绝不是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人物".[1]其后,我国的学者对斯密学说的研究开始不断加深,如晏智杰先后出版的《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讲亚当·斯密》等都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其道德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联系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阐述道德与市场联系方面,大多数有所探究的经济学家都偏向于用道德哲学的方式研究"经济人"的道德问题,如胡怀国的《亚当.斯密的思想渊源:一种被忽略的学术传统——兼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本文借鉴前人对斯密思想的研究成果,综合斯密身前主要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体系中抽离出其道德要旨,并藉此探究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彩霞 《求索》2013,(7):161-163
琼斯在美国文坛的地位类似于写《隐形人》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列美国当代文学四位巨匠之一。他的《已知的世界》触及了美国黑人历史最为敏感的一页,这部作品是美国20世纪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爱德华.琼斯自己也放佛亲历了整个故事,只是他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了进来。爱德华.琼斯站在当代人文精神更高的视野上,突破肤色对立和种族意识的局限,对在特定社会体制中的人性复杂矛盾进行深入挖掘和再现无论白人或黑人,把触觉推进到历史和社会制度的深处。用令人震惊的方式再现了美国历史上蓄奴制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鲁颂》作者、作时与主旨、本义的研究;《鲁颂》与鲁国及礼乐文化关系研究;《鲁颂》中各篇专题研究;与《鲁颂》相关的其他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作了简要论述,并归纳了20世纪以来《诗经·鲁颂》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席楠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128-131
《赫索格》中的"自然"是犹太知识分子主人公赫索格悖论性认识论的客体化反映。它既象征着赫索格对"田园"传统和超验主义、个人主义的继承,也象征着赫索格作为犹太人对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盛行的美国社会的焦虑,"田园"幻灭为不受控的"荒原",他改造"自然"的试验受挫,最终他不得不回归社会。这一双重"自然"悖论也体现了美国犹太作家贝娄1960年代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蓓 《思想战线》2011,(Z1):334-335
通过对西奥多.罗特克的诗歌《爸爸的华尔兹》中所体现的"并不容易"的解读,笔者提出本诗中的父亲并非行为粗暴,有暴力倾向。相反,笔者认为诗歌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虽然平凡、笨拙但却粗犷、勤劳、面对艰辛充满希望,对孩子有份浓浓挚爱的好父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立足消费文化语境的欲望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毓 《求索》2010,(3):184-186
目前对福克纳《圣殿》的研究基本从人性善恶的视角展开,立足当代文化语境,消费主义为重读文本提供了阐释的视角。作家通过欲望叙事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的根本特点,消费主义崇拜欲望、享乐至上的人生观导致虚无主义横行和罪恶的滋生;传统的清教伦理被彻底颠覆,南方人失去了精神的圣殿并沦为单向度的人。面对消费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罪恶与伦理危机,是恐惧退缩还是勇敢直面,这是小说提出的对当今世界仍有启示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异类婚恋故事是《聊斋》中的一大故事类型,其空间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典型性:空间明显呈现类型化特点,反映华夏农耕民族的思维和经验特点以及民俗信仰。空间与人物身份属性紧密联系,通过陪衬或结构性对立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且空间的发展往往是叙事时间的停顿,空间的停顿则是叙事时间的发展。空间在《聊斋》中有强烈的道德隐喻和象征性,并以考验特质展现出来,即空间具有诱惑性、惩罚性和奖励性,《聊斋》空间的隐喻性及其原因分析表明,中国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与西方空间叙事学既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性,代表了中国文学中道德隐喻至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侏罗纪世界》代表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保守自由主义立场,其主旨强调"尊重自然和传统,反对人为设计和激进冒险"的盎格鲁撒克逊政治哲学传统,以及宣扬美国传统价值观中"典范家庭"的价值。同时其也体现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对女权主义、新兴国家崛起的紧张和不信任。透过《侏罗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焦虑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成功改造神秘化了的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对"资本"研究的实然判断与应然判断、描述分析与规范分析、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体现了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和深沉的伦理价值关怀。今天,研究这种运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展开对资本抽象统治的反思和批判,更有益于使之成为一种推动当代中国道德进步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