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不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实现的,恰恰相反,它是在现当代全球化的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全球化攻略,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挤压下被动回应的逻辑体现.与传统社会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兴起的,是逐步地、自觉地、全面地、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社会主义.用全球化视角省察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我们得到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化面前的得与失与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重新把社会主义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是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他信",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信念;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色;必须彻底放弃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实现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根本转变,必须立足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借鉴、吸收一切优秀的制度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这样几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三大课题".从这"三大问题"看,主要是如何解决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如何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矛盾,如何解决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价值观念多样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在理论上搭建起社会主义学术框架,即"问题、目标、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把"物"——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生产力和物质利益引入到这一研究范式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今天这个"发展"仍在继续。在当代中国,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探索现实途径,则是在"问题、目标、道路"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思考和不懈的探索。由过去认识的"不清醒"到现在的"清楚",克服了过去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种种错误理解和认识,引导人们走出误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完成了理论上的四个转变。这些转变的完成,标志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已经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开始由理论上的必然走向了自由。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主要研究概念、观点、假设、结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即逻辑自洽,在同化、吸收其他先进理论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逻辑维度来看,就是要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立足现实生活与着眼未来发展的统一,其建设的最终旨趣指向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自洽的,它构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突出"中国特色",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特质而没有背离"社会主义",即姓"社"不姓"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角,而且更能透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后危机时代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表征为: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阈,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后危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紧跟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迷失自己的方向;善于实现理论创新,但绝不动摇思想理论根基;积极借鉴和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但绝不简单照搬模仿。其全球化意义在于: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髓,又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后危机时代语境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性。这两方面的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双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内涵式发展中蕴含着特有的中国逻辑和世界意义,因为解答时代的普遍性问题而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因为根植于中国大地而蕴含着中国精神,因为秉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蕴含着社会主义精神,形成了中国的新传统。本文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存在形态——"结合说""出场说""发展说"的实践差异,从"世界历史"视野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生性及其所孕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中国话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庞妍丽  符宇忠 《学理论》2012,(12):31-33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第一次的实践,到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摸索发展,其中不乏很多片段可以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分享和历史借鉴。作为世界上成功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发展有弊病、有缺点,并且不可否认它的弊病大于作用,然而这些弊病缺点也是当今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弊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党更深刻地面对、处理这些类似问题的时候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和方法。因而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入手,通过对苏联模式缺陷的反思与展望实现对我国国家权力制衡、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民主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必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的要义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伟大实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的导向,已经不能摆脱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世纪性课题,也是一个符合世界历史演变发展规律的"世界历史性"命题。本文试图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联系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4)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对全人类迈向现代化的独特贡献。中国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客观根据,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主观认知;中国经验是中国模式的主观基础,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经验的系统概括。从中国模式角度审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有"特色",而且有"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三种基本"底色":理论来源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发展、中国国情提出的现实问题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学说及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容"至少包含着六大普遍规律性的"底色"。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不断转化为"新底色"并孕育出"新特色",开辟出社会主义规律在中国的必然道路,持续展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性的"底色"。  相似文献   

16.
正从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到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理论界一项现实而重大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两部分基本内容构成",八个明确"侧重揭示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侧重揭示和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内容和科学体系。"八个明确"从世界观的高度侧重揭示和  相似文献   

18.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音音 《理论导刊》2007,3(12):10-12
"走自己的路",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就如何认识和实践"走自己的路",围绕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性,社会主义模式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性,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维与视野。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贯穿一条红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内外新形势,要开创工作新局面,夺取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