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也是"和谐社会"语境所需求的"和谐"法治体系应当奉行的价值基点和精神导向。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语源、语义出发,阐明"以人为本"在公证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然含义,剖析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以公证人为本"的危险性,力图厘清和矫正公证业界普遍存在的理解误区,还原和恢复"以人为本"的本来面貌,籍以正确引导公证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重在以人的自由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2007,(9)
"以人为本"是执政者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不是一种权宜的手段,或只是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要求。其现实针对性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党员为本"、"以领袖为本"、"以官为本"的积弊,转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要坚持以人为万事万物的最高主体,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尺度,以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最高本质"即人的自由发展为本,自由是高于其他人性需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动力,也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从现实人出发,揭示了人是社会人的本质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即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依归的思想为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是顺应我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树立,是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的立法观要求在立法中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寻求民生问题的立法关怀.以人为本的立法关怀,需要改变我国社会立法与经济立法发展的不平衡,更加重视和加快社会领域的立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立法需要得以确立、得到落实.秉承以人为本的立法观,需要对农民、农民工的权利作出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价值观和评价尺度。在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以人为本"是对以往人学观点的摒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世伦  任岳鹏 《法学家》2006,1(1):121-128
法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必须体现在法体系的各个部门之中.根本法(宪法)应以人的普遍人权为本;私法(市民法)应以人的市民权为本;公法(公民法)应以人的公民权为本;而社会法作为新近产生的一个部门,应以人的社会权为本.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当下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理论的阐述,结合当前农民问题,对如何用以人为本理论指导社会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构建和谐企业需要每个和谐发展的员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构建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胡余旺 《法制与经济》2013,(7):111-112,114
在法哲学视阈下",以人为本"表现为以人的尊严为本、以人的自由为本、以人的利益为本与以人的权利为本。人的尊严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地位的体现,利益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源,权利是人的尊严、自由、利益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以人为本"的宪法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孔武 《河北法学》2005,23(2):68-70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修宪观,以人为本不仅禁止国家权力侵犯人的尊严,而且要求国家积极保障个人有尊严地生存、发展的条件.从历史上考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代有着崭新的内涵,与传统的人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亦涵盖了西方宪政史中"人的尊严"的理念,其核心意义在于明确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确立国家最高价值在于人权保障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蒋薇 《行政与法》2008,(9):122-126
"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价值追求.作为其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与显现,"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观,内蕴着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与人权至上的崇高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品格.立足于此,要实现这一法律价值观,必须从观念、制度、实践三层面加以完善,使法律真正回归于人,服务于人,实现法律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正经历着由对外"以顾客为中心"到对内"以员工为中心"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员工满意度,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是不少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企业应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美娟 《政府法制》2007,(18):24-25
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日前,南昌市很多单位组织员工到医院进行年度性的集体体检。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件好事却惹来了一些员工不少怨气,有的员工甚至采取"漏检"方式躲避集体体检,有的员工则把名额或某些体检项目让他人"享用"或"代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之年,又是建设"诚信太原"的叫响之年,也是进一步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率先发展阶段性奋斗目标的"决战之年"。作为太原市中心城区的杏花岭区,依托该区已形成的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充分利用体育的独特魅力,以体育旋律为翘板,以奥运精神为纽带,搭平台、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决心用"形体语言"诠释"诚信太原"。该区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第十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的承办权,迈出了让全国了解杏花岭区、让世界了解太原的可喜步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基本要求和重要地位,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需要层次论是充分体现了马斯洛对和平的关切,也成为和平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过去和现在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那么人类就可以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符合伦理的、有道德的、正直的本性。"此观点驳斥了关于原罪、人类堕落以及性本恶等理论依据,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的恶与人类所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条件的好坏的评判依据可以来自于该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且满足的程度。基本需要与犯罪产生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利于解释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为治理预防杜绝此类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层级回归、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高承诺工作系统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考察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承诺工作系统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高承诺工作系统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对高承诺工作系统与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领导—成员交换调节了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高承诺工作系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