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刘小枫 《思想战线》2013,39(1):52-57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仅存论肃剧部分,论谐剧部分佚失或根本就没写。当代著名意大利学者埃柯以小说虚构的方式假定,《诗术》的谐剧部分被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修士扼杀在修院图书馆密室。《诗术》第4~5两章中有涉及谐剧的段落,亚里士多德对谐剧的基本看法是:与肃剧模仿高尚的行为相比,谐剧仅模仿低俗的行为。从而,诗术有高尚与低俗的品质高低之分。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埃柯以小说虚构的方式解构了亚里士多德的诗术的如此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2.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首次对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的关系做了全面考察,为将"女性"写入小说史和"小说"写入妇女史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将"想象历史"的方法运用得十分精彩。但是,由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偶有失度,从而导致某些构想无法落到实处。《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的未完成状态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构架,可以激活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4.
夏益群 《湖湘论坛》2006,19(6):66-68
从小说《死魂灵》的文本出发,以洛特曼提出的文本观照现实的认知模式,分析文本中出现的教育、生存、腐败三大社会问题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而探寻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莫言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运用知识分子返乡的传统模式作为小说的基本构架,但作者却并未采取启蒙的俯视视角进行乡土书写,相反,作者用融入乡土的深度情感介入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乡土的窘迫,并通过这一视角将高密东北乡的生存苦难充分表现出来。小说主人公在直面苦难现实的同时选择了一条悬置道德审判的拯救之路,这正是莫言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玲 《前沿》2005,(5):203-205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对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研读。本文试图将这三个文本作为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论述其在反观中国现代乡村女性精神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晓帆 《求索》2011,(12):194-196
殷芸《小说》是南朝梁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今佚。鲁迅、余嘉锡均辑佚过,目前辑佚最完善的文本是经周楞伽详加校注的《殷芸小说》。此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辑本,就是唐兰先生的《辑殷芸小说并跋》,该辑本在大陆学界很少被提及,其文献价值有待发掘。虽经过多家辑佚,但在清代文献中仍可见殷芸《小说》佚文,值得辑录。殷芸《小说》原本虽散佚,然其辑录文本不仅流传至今,还传播到了国外,在日本还有对它的研究,其作为六朝小说的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长篇人情小说,当肇始于《金瓶梅》。《金瓶梅》基本上抛开了依傍史传和说话题材的结构框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小说结构上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题材和人物的变更。《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或是神魔小说,基本上是选择重大历史题材作为小说结构框架,以史传上有名的人物或是民间流传甚广的英雄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人情小说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从普遍人当中选取典型,无疑能更加真  相似文献   

9.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0.
蒲向明 《前沿》2008,(1):221-224
《玉堂闲话》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其文本的辑佚、校订与《太平广记》版本、流传诸问题关系密切,对其具体篇章的注疏,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辨明。  相似文献   

11.
叶隽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7,3(1):99-108
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文本《祝福》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  相似文献   

12.
因为小说评点的介入,明清时期《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传播皆为"二级传播",而评点者则为"意见领袖"。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评本、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和毛宗岗评本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二级传播"的不同阶段。他们各有立场、角度、思路、旨趣,对当时和后世《三国演义》的传播、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岳丽 《前沿》2012,(7):199-200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受现代主义影响的独树一帜的实验性小说。一方面,该小说沿袭了19世纪成长体小说的传统,高度关注了青年人成长与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它突破了成长体小说的叙述模式,丰富了文本的主题内容,削弱了作者的叙述权威。小说中,乔伊斯深刻地展现了青年艺术家迪达勒斯.斯蒂芬挣脱社会制度和叙事模式束缚的心路历程,刻画了他挑战民族、教会、家庭和语言权威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立华 《求索》2011,(5):210-212
本论文首先讨论生态文学话语生成的生态环境,然后以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和吉姆·格雷斯的《石头的礼物》这两部后现代小说为研究文本解读其中的环境隐喻,阐述自然和人类融合形成相互联系的主体间性和自然话语,揭示出后现代小说变得越来越以生态为中心了。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是一部独特而富有艺术分量的重要作品。它介于仿历史小说和准历史小说之间,因为它所叙述的事件和描写塑造的人物虽然有一部分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小说对历史事实的运用总体而言是采取了"六经注我"的方式,特别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作者以虚构的"檀香刑"及其执行作为了小说叙述的归结点与高潮所在,让其承担了类似一座雄伟大厦的、起着"封顶"作用的"拱顶石"的使命与意义,这背后蕴藏了《檀香刑》关于个体的道德功过评判的价值坐标和观察历史进程、透视文明底蕴与文明冲突的实质的历史哲学见解。  相似文献   

16.
郭松棻的小说《雪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小说深入刻画了知识分子主体与家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与鲁迅文本的互文书写中表达了一代保钓知识分子对于革命、启蒙与理想的认知与反思.这篇小说通过三位知识分子在“立志”与“沉沦”之间的复杂命运关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鲁迅式的寂寞,正是这种失败者的寂寞使写作主体得以摆脱宿命式的自叹自怜,向熙攘的人间求得重新出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读书     
《正说达·芬奇密码》丹·布朗揉合历史与臆想,写出一部全球畅销的《达·芬奇密码》令人吃惊,但给予小说作者灵感的现实比他的虚构还要令人着迷。本书作者为解开附着在《达·芬奇密码》的种种玄疑,走访了小说情节里的所有现场,并就列奥纳多·达·芬奇、秘传学或共济会等问题咨询了所有相关方面的一流专家。在各界的帮助下,作者澄清了小说《达·芬奇密码》渲染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8.
济公出现在文学中,最早不是小说而是有关传记。明代中期出现了有关济公的话本《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主要记录济公的言行,作为说书艺人讲说的底本。小说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补润色,清初撰成《新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小说文本。清末郭小亭《评演济公传》(即《济公全传》)为济公故事集大成之作,此后的诸多续书则情节雷同、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19.
梁晓霞 《求索》2011,(1):186-188
中国的学术传统历来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先秦历史文本在产生之初就注定它只能在文学与哲学的夹缝中一枝独秀。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向来以道德为核心,政治为旨归,这一点影响深远。《左传》作为中国古代之历史文本也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它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诗性的阐释,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为了更好地作政治理念的宣扬,全知叙述视角的选取是必要的。全知叙述视角的采用使《左传》的作者获得历史叙述的自由,使其对历史的诗性阐释付诸实施,这是《左传》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马学强 《前沿》2013,(4):141-142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表达方式,对传统小说写作手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中任务的意识、心理活动与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以意识流的小说构架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活观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