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奚冬梅  隋学深 《前沿》2012,(5):51-53
马克思对技术与社会伦理关系的认识,是站在破与立、解构与建构辩证统一的哲学高度认识与看待的。通过对技术史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考察,深刻剖析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解构作用与消极影响,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性与对人性的扭曲。同时,指出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建构作用与积极影响,认为要实现技术对社会伦理中"善"的建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变技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特性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时期,思维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现成事物的唯一尺度;技术乐观主义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对待技术的主要思潮。在此社会背景下,卢梭以其特有的思维理性批判性地审视了技术的伦理问题,并表达了自己对技术的认识。卢梭认为,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是成反比关系的;技术的产生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联系的:技术是以体系的状态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蔡根畅 《求索》2012,(6):211-213
非正式组织群体成员以感情交融、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联系的,其存在的基础是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谋发展的需要,非正式组织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充当着不同的伦理角色,形成了特有的伦理群体。非正式组织的伦理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在社会的伦理关系中,既带来了伦理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伦理的问题与社会的激荡。对个体、社会、国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非正式组织的伦理调控需从伦理文化调控、核心人物伦理控制、组织伦理调控、人性化主体伦理调控及伦理教育实践调控等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邓姗  许和隆 《人民论坛》2013,(11):72-74
物联网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困惑.马克思对现代技术及其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理性思考,积极以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将有助于引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逐步解决,推动物联网技术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技术社会,技术利益是指技术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好处,具有系统性、人文性、可持续性等特征。技术利益是现代技术风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催化剂"作用。防范技术风险,需要建立技术利益协调机制和技术利益协调的保障机制。要协调技术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与人文利益,以及全球、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两个层面的利益关系;要强化技术主体的技术伦理责任和对技术活动的规则制约。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2,(7):5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通道,成为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强大平台。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在带给人类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影响传统社会秩序的伦理问题,社会信息活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与缺陷,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因此,对信息伦理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3)
目前,学界对科技伦理的理解主要有本意说、科技与伦理二者关系说、抽象的伦理观三种,其实科技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主要是科技发展与生命意义之间的矛盾、科技发展与人类自由的矛盾、科技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矛盾,我们应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研究,增强责任感,发挥制度、法律和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新闻因"沉浸"和"在场"效果重构了新闻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使用主体发挥中介作用,并产生技术使用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媒介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新闻客观性丧失、新闻价值片面化重构和大众批判能力下降的三重风险。大众媒体只有坚守新闻的社会功能,才能在媒介技术和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产内容充实、形态先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下,社会工作在介入儿童保护案件时经常面临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关于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应对受到了学界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认识论之争的深刻影响。文章聚焦以义务论视角下的绝对主义和目的论视角下的相对主义作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保护伦理研究的两种进路,从问题评估、干预实践和关系维护这三个服务过程的核心环节分析了当前儿童保护社会工作中的伦理挑战,即“儿童虐待”定义模糊、介入优先权抉择困难和专业关系界限难以裁量。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一,社会工作者在评估和确认虐待时应采取绝对主义的方法,以儿童的经历和对儿童的影响为重点,而不是以施虐者的意图;第二,在确定服务如何应对伤害事件或情况时,采取相对主义的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探索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的基础之上制定儿童保护计划。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寻求不同理论取向的调和,将价值理念与实务更好融合,以此应对儿童保护中的伦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使现代社会发生着改变,而与之伴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国家安全等诸多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的《生命科学领域前沿伦理问题及治理》就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书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小茹以ELSI研究为切入点,以当前国际上应对转基因技术、神经科学数据、ICT植入物、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伦理问题为中心,勾画出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下科技伦理治理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伦理关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把科技伦理的探讨片面扩大。科技伦理的实质在于对技术权力的伦理制约。把科学技术本身看作是双刃剑的观念,根本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掩盖了技术权力问题。当前科技伦理困境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分化与对立。从寻找各个利益主体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入手,这既是当代科技伦理建构的一个原则要求也是当代科技伦理建构的一个基本路径。有效澄清基础理论问题,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就能走向真正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蔚 《理论月刊》2010,(6):135-138
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人际疏离、道德冷漠、隐私威胁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引发这些新的伦理威胁的根源当然包含新媒介技术自身的特点,但更多的是作为技术主体的人自身的问题,如何建立新媒介时代的新道德,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认为,媒介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新的媒介道德必须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有闲社会","休闲伦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休闲伦理内在包含"休闲的伦理"和"伦理的休闲"两个维度,"休闲的伦理"是指休闲行为的内在依持,而"伦理的休闲"则是符合伦理的休闲行为,两者辩证统一于具体的休闲行为。当前,休闲伦理要注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即从"休闲的伦理"走向"伦理的休闲",具体在休闲行为中要注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达到精神生态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生态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生态和谐,三者共同推动人类走向"休闲和谐"。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始终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进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是,宗教是以何种方式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把握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伦理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宗教伦理的两重性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发展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双向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会的日益技术化,我们往往容易注意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社会是如何影响和造就技术及其发展的。技术发展不仅仅是基于技术自身发展的内部逻辑,社会因素也在影响和造就技术及其发展。技术在社会选择中发展,选择的形式是多样的和充满复杂性的,因此需要提升技术的社会选择能力,促进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信息技术、接入互联网、生产信息商品,并借助于各种信息通信工具进行交流。然而,信息网络技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影响传统社会秩序的伦理问题。主要探讨了信息伦理的产生、发展和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点及其成果,并对今后信息伦...  相似文献   

18.
刘同舫 《前沿》2006,46(4):222-225
技术与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整合关系,其中,社会因素的变化强烈影响与制约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参与技术的建构。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社会选择、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人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实践的伦理追问是指导社会治理的前提。社会治理他者所指为社会和社会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据此有两个面向:一是需要考虑他者的需求,从伦理角度考虑治理行为的正当性,省思复杂社会治理关系背后的伦理意蕴;二是确证社会治理中多元社会主体的他者地位,承认他者的存在,与他者合作共治,并能够在社会治理过程为他者负责。社会治理他者伦理的基础在于社会诚信,实现目标是社会公正,具体涉及社会治理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与发展伦理。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在理论层面提供一种学科交叉的视角,实践层面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20.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滥用辅助生殖技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凸显,并已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现行的刑事制裁体系对于滥用辅助生殖技术行为却存在着严重的立法滞后和司法缺失。传统刑法既要运用合理解释对滥用辅助生殖技术行为予以规制,更要考虑将此行为予以入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