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探讨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民族共同体中的华人身份问题 ,从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来进一步分析华人在当地的身份认同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东南亚民族国家共同体集体身份建构的角度来探讨东南亚华人身份政治问题。笔者认为东南亚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 ,需要对居住国的民族身份进行认同 ,也需要当地社会对其认同的承认。这就要求社会能提供一种能进行互相对话的公共交往领域 ,使共同体的成员可以通过集体性商讨和互相调和来确立互相认可和团结一致的关系。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 ,使得华人在参与东南亚民族共同体集体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困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4.
战后,东南亚国家出现大量排华、反华运动。本文试图从种族支配主义角度分析东南亚排华原因,即东南亚的主体民族要建构自己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支配地位。战后初期,东南亚华人在私人经济方面相对于原住民群体占据着优势地位,这与原住民要在经济上建立民族经济支配地位形成了冲突,故当地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排斥、限制华人的经济力量,并且由此涉及华人的认同问题、公民身份问题和政治参与问题。"华人支配国家经济"是东南亚各国对于华人族群的刻板印象,本文认为华人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支配者,国营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才是东南亚真正的经济支配力量,华人只在私人经济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东南亚的原住民族群要建构和维持自己的种族支配地位,这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适应的一个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期波兰的民族认同与俄罗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民族的"他者"的变化互联互动。俄罗斯在波兰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他者"的角色而存在,对后者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就波兰人的民族认同来说,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发挥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功能。后冷战时期的波兰完全放弃了关于其身份和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旧有观念,其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剧变后的俄罗斯的民主化转型,深刻影响着后冷战时期波兰的俄罗斯观的转变和波俄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华人的认同在东南亚是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本文将以菲律宾为例,探讨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与其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衡量华人认同变迁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其一是民族的认同;其二是政治的认同,即国籍的认同与在移居地对参政议政的态度;其三是叶落归根或落地生根。这既可作为菲律宾华人认同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钟小鑫 《东南亚研究》2023,(5):119-133+157
在传统缅甸华人社会中,“在商言商”、“远离政治”的诤言与理念成为其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准则。缅甸老一辈华人一直向后辈灌输参与政治的危险性,以及华人曾经卷入政治运动的惨痛记忆与深刻教训。这种角色定位与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然而,在近年来缅甸云谲波诡的政治变幻中,缅甸新生代华人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政治风貌与政治姿态。特别是在2021年缅甸军人再次接管国家政权的背景下,许多新生代华人纷纷涌向街头,积极表达民主诉求。新生代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探讨缅甸华人身份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变迁,是理解缅甸华人社会以及缅甸政治发展趋势的重要维度,并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民族国家建构中新生代华人的身份与角色提供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在文化上也逐渐融人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问题是原苏联空间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克里米亚长期的身份认同困境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克里米亚身份认同问题源于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对于克里米亚采取了不同的地区政策。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显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亚的身份归属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之后的克里米亚陷入了身份构建的困境之中。后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共有三条可能的身份建构路径,分别是推动国家认同的深入,建立乌克兰身份;推动地区认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亚的独立地区身份;以及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入,回归俄罗斯身份。但在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践中,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以俄语为共同语言,在俄语的历史叙事中,乌克兰的缺位和鞑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俄罗斯化过程,整个半岛的符号体系完全俄罗斯化,无论是地理名称、城市雕塑、政治符号抑或是文化标签,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在原苏联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分布状态下,乌克兰中央政府无力主导克里米亚的身份认同建构。而克里米亚人为了平衡来自基辅的外在压力和来自鞑靼人的内在压力,继续维持并强化本就在本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的俄罗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继承苏联所赋予克里米亚的所有身份符号,并重新寻回沙俄时代的历史叙事,强化自己的俄罗斯身份。在俄罗斯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亚在20世纪90年代就产生了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1994年,整个分离主义运动达到了高潮。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国际背景,在没有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离主义运动,但始终没有办法推动克里米亚地区形成乌克兰身份的建构。最终,在2014年3月,身份认同的困境最终成了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也再次证明,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但是如果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长期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终都将成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权利是族群和个体的根本权利 ,是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近 3 0年来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东南亚华人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华人政党或社团代表华族群体参与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 ,但惟有新加坡华族能平等参与社会政治 ;二是以公民身份参政 ,不凸现华族身份 ,不代表华族群体 ,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  相似文献   

11.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2,(6):47-52,55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华人是较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较早完成了对居住国政治认同的转变、较早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族群,而这一切都与泰国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长期以来泰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温和同化政策不无因果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建构,探讨了全球化对它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之重建的设想。民族认同的建构是民族国家进行文化融合与政治整合的过程,其要点在于民族统一与族裔多元的平衡以及文化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受到身份相对化、流动化和竞争化的冲击,面临再造自我之使命。以族裔为根基、以民族为归依、以世界为关照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性认同,它既缓解了民族与族裔的矛盾,促进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协调,同时又呼应了全球化进程。以“柔性地理”、“主权部分让渡”以及“世界主义框架中多元文化主义”为特征的后民族国家将是其主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3.
华人认同东南亚社会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其中,广大华侨华人的价值取向与归属观念的变化尤为突出。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地华人认同并逐步融合于当地主流社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人社会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历经百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浓缩了东南亚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的复杂历程,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中国相关政策对这一关系的走向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再华化"尚处于初期,其核心是文化认同的复兴,且与"本土化"共同发生发展,形成了中国、华人、华人住在国三方互动的新型关系格局,有利于支撑华文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东南亚华人政治参与发展很快,但各国在参与形式、所选渠道、参与层次及绩效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比较分析,发现民主化进程的确推动了华人政治参与的扩大,但具体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大小又是不确定的.合作、竞争和依附,至少构成三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较之民主化因素,民族身份认同对东南亚国家华人政治参与模式选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印尼华人已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为自己的祖国,经济上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上虽保持华族文化传统习俗但已逐步当地化.尽管如此,华族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印尼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当地社会改变对华人的偏见,华人更积极主动地融入主流社会,中国政府严格区分印尼华人与华侨,这样才能促进印尼华人更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李旭 《俄罗斯研究》2023,(3):176-192
建构国家认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其核心任务在于妥善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有效整合国家认同的内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从建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到“俄罗斯世界”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以“千年俄罗斯”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理念。在俄罗斯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下,俄罗斯全国各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认同感显著增强。俄罗斯挖掘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新国家认同的定义等做法,为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目前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南是东南亚华人较多的国家之一。 80年代后期特别是 90年代以来 ,随着越南全面革新开放路线和政策的实施 ,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政治待遇有所恢复 ,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政治认同也在迅速转变。华人已逐步融入越南主体社会  相似文献   

19.
同化,融合,还是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如何处理华人的入籍问题 ,并附加了一些什么条件 ?与此相联系 ,在文化上 ,东南亚华人是完全同化于当地民族的文化 ,还是积极地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 ,或是基本上保持自己的文化并与当地民族文化和平共处 ?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