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个人信息保护也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收集、使用、保存整个生命周期均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面对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健全、行业自律缺位、个人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困境,有必要实行多中心治理方式,构建以法律为准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个人等多主体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格局,全面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厘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不同于传统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动态化、资源化、二次利用和多样化的新特征,也存在着个人信息的不当收集和非法利用、随意共享和交易以及泄露等典型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网络用户自身也逐渐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产生担忧.通过对国内外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其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可能路径,如发展大数据伦理原则、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引入被遗忘权等,以期待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量个人信息侵害行为涉及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对公民施以更加完备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措施。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自身困境来看,衍生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享有者面临数据入侵、信息壁垒、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等困境。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困境来看,传统保护路径中规制对象以私法主体为主,而公共领域的社会治理方式表现出逐渐明显的数据依赖,导致当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面临法律规范缺位的困境。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制措施,在明确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数据财产权属主体的“二元模式”,并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相对于数据财产权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兼具机遇与风险,研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实现方式,可以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体系提供优化路径.通过不同维度梳理大数据的内涵,分析大数据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基于个人信息的"权益"与"权利"的内在分歧,讨论个人信息的"权利"保护的规范形式.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对个人信息进行赋权保护,在民法中规定个...  相似文献   

6.
一家之言     
<正>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风险面前,如何让个人信息的保存、使用和流动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在法律层面,迫切需要制定专门性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并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处理予以特别规定;在行业层面,要建立互联网、电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行业自律机制,使客户信息的采集更加透明,切实履行保密义务;在技术层面,要建立规范的网络认证标准体系,加快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的推广,降低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唯有如此,才能遏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被遗忘权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主体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在出现法定或约定事由时,要求信息控制者永久删除其相关个人信息的一种新型权利。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制定进一步强化了该权利在欧盟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被遗忘权作为个人信息权的延伸,与隐私权有一定的区别。针对被遗忘权这一舶来品,我国在引入该项权利时需要重点考虑并解决其可能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一权利目前并未植入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但是在现有的司法实践中保护此项权利已经有了相应路径可循,即遵循"非类型化权利涵盖利益""利益正当性""保护必要性"这三大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8.
智媒体时代的被遗忘权侧重于强调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自决权。依法保护被遗忘权有助于明晰个人信息数据自决权和公众知情权的边界,阻断"算法霸权"带来的公众认知障碍,矫治"后真相时代"的负面舆论生态。司法实践中,必须加快被遗忘权的立法进程,进一步深化新闻行业的软法治理,多措并举强化对网络平台的法律规制,推动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进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保护个人隐私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而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使得个人隐私被频频泄露,隐私保护进程止步不前。通过深入分析,隐私保护的关键在于规范个人信息获取与利用方式、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政府监管与宣传力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调整发生在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在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因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可以分为形式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实质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形式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还没有一项专门的法律,实质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包括散见于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应该尽快制定形式形式意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生的"返乡大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存在困境。目前信息网络法、教育法以及其他部门法虽可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提供一定支持,但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制度层面均存在不足。应当确立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有限披露机制,出台《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安全保护办法》,推动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个人信息的大规模跨境传输使得个人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受损的风险加剧,国际社会尚未达成统一法律规范予以应对。为维护国家数据主权、促进数据产业发展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各国选择以国内法规制的方式对个人信息出境予以监管,具体表现为国家专门立法、联盟统一立法与国家分散立法。我国通过专门立法规制个人信息出境,形成了“硬性”与“软性”两轨监管机制,但存在分轨监管内容交叉、公私共治监管尚未形成的问题,阻碍个人信息的安全出境。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背景下,我国应以系统观念加强个人信息出境监管建设,从主体上发挥公私体系的协同性,从规范上强化攻防体系的均衡性,从空间上增进内外体系的互动性,为促成个人信息跨境规制的多边共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168亿元,预计2017-2020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近六成企业已成立数据分析相关部门,超过1/3的企业已应用大数据。"大数据应用为企业带来的最明显效果是实现精准营销、智能决策、提升运营效率。而个人信息中潜藏的价值,已使政府、企业走在了对个人信息如饥似渴追逐的道路上,这刺激了各路竞争者对数据的挖掘。当大数据的技术成为一种革命力量席卷全球时,大数据的运用也带来诸多挑战:对互联网用户网上行为的定位与跟踪,对消费者个人敏感信息的记录与采  相似文献   

15.
正6月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条,相当于一部小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内容的制定上,该法有几大值得关注的亮点。亮点一:明确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亮点二:个人信息被冒用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于个人信息方面的法律规制仍显苍白,并未给予充分保护。为了充分保护个人信息权,规范信息流转制度,维护数字社会的信息安全,亟需深刻研究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构建健全的公民权利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实现信息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即被采用甚至滥用的情况频繁发生。自然人个人信息权本应被互联网巨头企业从源头上展开主动保护,如今却成为众矢之的。个人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最具潜力的整合与挖掘对象,而加强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正是21世纪法治发展的重要领域。现有部门法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无法涵盖数据处理的技术性。由此提出,统筹推进以国家网信办为核心领导主体、地方各级网信办分级指导,相关行政机关"合规"审查,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为补充,企业行业自律为兜底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涉及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息泄露让个人信息被赤裸裸地摆在社会上,不仅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滥用他人个人信息不仅是对个人隐私权的刺探,也涉及了人格权、财产权等问题。因此,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在学界也已成为共识。一、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一)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个人信息作为判断、识别一个人所有信息的一种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基本依据,可以直接对自然人特定化。人格是一个人尊严和价值的体现,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呈现数据化、网络化与社会化的特征,从而影响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对象从静态识别信息扩展到动态活动信息;犯罪主体从公权力机关扩大到私人机构;犯罪行为呈现多样化。这些特性也造成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刑事追诉中管辖确定、证据收集与保存、信息来源合法性证明的困境。从理性的角度反思,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构成要件亟需完善;刑事追诉中管辖、取证、证明责任等问题也亟需健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忽视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屡屡泄露的个人信息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呼声越来越高.现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厘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些理论问题,十分重要.作者在此就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关系问题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