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资源,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将是地方政府执政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网络是现代社会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和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是政治社会化得到充分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互联网是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以娴熟的技巧应对网络舆情,这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杨旭年 《共产党人》2013,(Z1):39-40
正当前,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为公众揭露问题、评议时政、发表见解、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任何机构和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如何直面网络舆论的巨大影响力,保持政府的公信力与话语权,努力提升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新兴媒体时代社会舆情发展对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重大公共危机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面镜子,也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重大公共危机往往处于特殊时期,地方政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至关重要,集中体现在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上。当前,中国处于重大公共危机频发高发阶段,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第一线”,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指导思想、治理原则、应对策略、处置手段和实现目标等,构成了一个治理链条。因此,加强对这一链接组成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展的态势下,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角,以系统性的思维多维度地探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就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应该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明确界定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深入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党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还存在着"三缺乏"的问题,为此,应树立"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有专家指出,网络越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朱文川 《江淮》2012,(4):42-43
教学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如何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什么是网络舆情?各级党组织如何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我们请朱文川同志为我们讲一课。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民意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6,(1)
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和普及,网络舆情在反映社情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疏导社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通过网络反映诉求已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舆情,从而以积极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据统计,从近两年我区网络舆情的总体情况来看,网民所反映的问题与信访渠道的诉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和影响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懂网络,懂舆情,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才能够与时俱进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普及和发展,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同时,基于网络自由、匿名的特性,也使得网络舆论言辞比较激烈,容易误导公众,政府如果引导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就会形成舆论危机事件,并对行政管理工作及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颢。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诞生构建了一种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虚拟社会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社会舆论的形成方式。网络舆情在某些突发事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影响和放大严峻态势的效应,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把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保证社会相关重要领域健康有序发展,是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些本来只是一般性事件,一经手机、互联网络这些新媒体的传播,最后迅速演变升级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给我们各级、各地政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现在的一切作为,无论是公是私,都有可能被放在网络上用"放大镜"来观察,从而走到社会公众的聚集灯下。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各级党政部门必须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09,(1)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其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手段,互联网已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在网络监督中,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他们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对党和政府官员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使得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常态化,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监督改变着我们的政治生态,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不愿面对网络监督,不会应对网络监督,导致一些小事酿成大事。有限责任变成无限责任,工作陷入被动,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得党和政府形象受到损害。因此,对待网络监督,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其对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防范和处置好网络监督事件,主动引导网民,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党政部门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化解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归纳和践行这些经验,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网络舆情的多元和复杂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关系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科学监控,可以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民理性诉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朱云燕 《党课》2012,(11):57-6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对党政机关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然性、隐蔽性、紧迫性、复杂性、广泛性、互动洼的特点,常常真假难辨、是非混淆,因此,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即时通讯、博客、微博、播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平台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新渠道,成为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不仅深刻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环境和舆论格局,而且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然而,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入意,普遍缺乏有效性。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