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石和人     
我去参观一位玉石收藏家的收藏,他一直说自己收藏的玉石多么名贵、多么珍宝,甚至说玉石是有生命、有磁场,有的会降灾治病,有的会除灾免祸,说得那玉石像是神明一样。  相似文献   

2.
提起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他是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更是令人神往。但对他的归隐,对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诗并记》,以前的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方面考虑得多,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陶渊明的主观思想方面研究得少,故未能探寻出它的思想根源和真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牛的品格一直被人们称颂。有诗为证:“耕耘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赢弱卧残阳。”病牛皆如此,何况壮牛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以“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激励有志者为国为民。由此可见牛的勤恳无怨、鞠躬尽瘁的品格是多么的高尚,当然牛...  相似文献   

5.
阳光不锈     
生活中有很多错觉。错觉使人误入歧途,所以招人讨厌。但有些错觉,其实并不坏。  一辆客车停在小镇上,车上坐着一位诗人。诗人向车窗外看了一眼,他看见了路边的一间店铺,店铺的门额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阳光不锈”。诗人的心里一阵惊喜:“阳光不锈”!这店名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啊!想不到在这样的小地方也有诗!客车停了好一阵子,充满诗人心头的阳光也明媚灿烂了好一阵子,直到汽车开动,阻挡诗人视线的障碍物往后退去,让他看到了店铺的全称:“阳光不锈钢厨具”。人们为他感到扫兴:要是他没有看到“阳光不锈”的后面是什么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6.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名的《望岳》诗。这诗把地处如今山东省境齐鲁古国的自然环境写得既宏伟而又超拔,给人以浩翰无垠又挺然突出的印象。齐鲁两国原是周代初年周武王伐纣、统一中原后所封国。史称武王封姜太公于齐,太公早就国;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周公因辅佐成王,使其子伯禽代他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他的家乡,他的子女就想到北京看望他,乡里乡亲想让他帮忙的也多了起来。谢觉哉对此一概拒绝,赋诗写道: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诗中的周老倌是一位在谢家干活的长工。谢觉哉  相似文献   

8.
王维“诗中有画”的个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对比他早三百多年而同样艺术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作出“诗中有画”的评价以后,这四个字便成了一条风靡古今的论诗标准。本文拟就王维融常境入诗,融水墨画风入诗,融音响人诗等方面对王维“诗中有画”作些讨论。一,融寻常景物入诗,无不构成优美的画面一般说来,寻常景物往往是人所最常见最熟悉的,但描绘它们也最难于讨好。屋外青山的走向,前门流水的出人,花草的色泽,人们是多么熟悉,可由于每个景物并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意义,人们也未必多加留意。而王维妙就妙在善于将它们人诗,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一幅神韵天然的…  相似文献   

9.
无畏之爱     
美女编辑阿红,不知用婉转悦耳的嗓音打动了多少作者。但是有一次,她想邀请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为杂志写一篇随笔,就结结实实地碰了钉子。头一回打电话,她以热心读者的身份在电话里大肆恭维二月河的大作《康熙大帝》写得多么气势磅礴,《雍正王朝》更是多么闻名遐尔,并且告知由他的书改编成的电视剧不光是她爸妈还有她小弟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简直是妇孺皆知。一番话后她才抛出自己的真实目的,二月河不吃这一套,婉拒了。再次拨通电话,阿红以老乡的身份出现,并且抬出了二月河的一位老朋友做游说资本。她想,二月河至少该给他的老朋友一点面子吧!然…  相似文献   

1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黄公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家。黄公篆隶楷行草均优,行书尤长,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已出版两本个人书法作品集。他还是优秀诗…  相似文献   

11.
沉睡的光明     
巾城 《人民公安》2011,(4):60-60
曾不止一次和各种人讨论海子,他的诗,以及他的自杀。他们往往说海子的自杀是他自己选择的,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结局。海子的死事实上是他给自己的一种解脱,说得玄一点,是他给自己钦定的通向天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临摹与引导     
优秀的经理人员不仅在技术上胜人一筹,而且他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能够认识到:人们觉得被他人认同会有多么重要,并且将这种认同表现在其行为之中。对人而言,觉得被他人认同要比只是符合他的职位重要得多。当一个人觉得你认同他时,他很可能变成能够代表你的亲善大使。而且就如同许多广告公司所熟知的那样。再也没有比毫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背书更为有效的广告模式了!  相似文献   

13.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4.
正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宋代名相——邵武藉诗人李纲的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赢病、志在众生之神,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李纲入仕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纲心甘情愿为众生的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6.
北宋名相晏殊,一生选拔启用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他选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重才不重名。一次,他出巡江南,听说扬州文人云集,尤其是大明寺有许多好诗,于是决定前去欣赏诗文并从中发现人才。他来到大明寺,便叫随从给他念诗。按照当时的习惯,念诗前要指出作者的姓名、籍贯、地位、家庭情况及社会影响等。晏殊却不循惯例,命随从只念诗,免去其他。他听着听着,发现一首诗格调高雅,写得与众不同,才查问作者是谁。随从告诉他,作者是当地一个任主簿的小官,名叫王洪。  相似文献   

17.
1997年3月和6月,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先后在首都军事博物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成功地为天津警备区副政委崔鸿林少将举办了书法展。此举使他的同志、战友、朋友都为之惊叹。正如人们看了他的书法展讲的那样,没想到他会写字,没想到他的字写得那么好,没想到他能写那么多字体,没想到他有那么多的展品。“这四个没想到”不得不让认识他的人重新认识他,让不认识他的人开始认识他。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军事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崔鸿林书法展时,赞扬他字写得好,有骨头有肉;内容好,健康向上,富有诗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降清后,他很清楚史书将真实记录自己不光彩的经历。如何面对历史,洗刷自己的政治污点,让后人理解自己怀明反清、以赎前愆的事迹,就成为钱谦益晚年要面对的问题。他采取了借诗明志、以诗存史的方法,通过隐语、自注、他注等各种著述策略,努力塑造一个遗民、志士的形象,以故国之思掩其失节之痛。这样,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作者本身与诗人形象相脱离的现象,这种创作现象并由此带来“诗与人未必能统一”、“诗史未必能互证”等深刻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病人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救星。"——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护士"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就没有我。"——靖江患者每天上午八点半,一位稳重、老练、儒雅而温和的中年大夫,总会带着一群年轻医生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无锡手外科医院脊柱外科十二楼病房走去,履行他一天中首要的职责——查房。他,就是孙振中,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他号称"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亲自手术,多么严重的病情都会转危为安。亲切的称呼背后是对他精湛得无可挑  相似文献   

20.
在梦中,我朗诵着一首诗,那首诗很长,我一直投入忘我地朗诵着,我觉得,那是一首很美的诗。然而,等我醒来,我却再也想不起那首诗的名字了,我只记得最后的两句诗,因为,半明半昧中,我一直在重复着它。“……那个美丽的柄息地呀谁在那里制造回忆……”因为诗出自梦境,我便加倍地珍视它,躺在被里,我越品,越觉得有趣。特别是那个“栖息地”,这是多么有意思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