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海外华侨华人约90%聚居在东南亚各地。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变化成为海外华侨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代表海外华侨华人的动向。所以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剖析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时,侧重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 一、落地生根:海外华侨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各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各国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政治独立,对华侨及其资本采取同化与融合的政策。与此同时,华侨的祖籍国——中国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尤其土地改革没收了部分华侨的土地和房屋,将一些华  相似文献   

2.
方芸 《中国发展》2011,(Z1):45-49
该文指出,历史上在云南与东南亚的经贸互动中,海外华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将云南省建设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中,海外华商将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网路平台等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经济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之中,其自身特点没有完全丧失,自然有其特定的涵义;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经济性质,关系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东南亚华人经济、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经济网络在所在国经济,以及在东盟国家之间,尤其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东盟是海外华商经济实力最强、聚集人口最多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盟华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载体,引起世人的关注。再次发挥东盟华商的优势,规避CAFTA建设中的不利因素,促进CAFTA的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许正  钮菊生 《求索》2013,(8):170-173
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海上权益、海外利益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地缘空间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日益成为中国战略日程中的首要课题。面对此等情况复杂的战略棋局,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规划实施外交突围.为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开辟空间,中国外交战略日益成为紧迫任务。中国同美欧日俄印等强权长期竞争合作的平台主要是亚欧大陆,中国处在“中间国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位置,以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为地缘战略依托,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合纵连横.成为一个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易平台。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地缘战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对制定中国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对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劳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用人单位对海外劳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薪水却在日渐走低。专家提醒,出国打工应抱务实态度。一海外劳务公司高层人士说,目前海外劳务需求集中在高新技术和脏、累、险行业中,对普通劳务的需求量减少,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普遍提高。来自菲律宾、印度、孟加拉等国的人自小学英语,在英语国家中服务毫无障碍,这些国家年劳务输出量均在100万以上,而中国劳务人员在外语水平和学历方面均与雇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在劳动技能、服务观念上不及东南亚人。东南亚经济危机和“9·11”事件之后,海外劳务竞争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地区,自古就有移民海外的传统,大多数移居生存条件优越的东南亚,也有一部分移居和中国有着特殊朝贡关系的琉球。这两部分华侨在人员构成、出国方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对所在国及中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起着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17-18世纪越南海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外商群体,华商主导了越南与日本、中国及东南亚的贸易。参与其中的华商包括:清政府解除海禁前纵横于远东海域的郑氏武装海商集团;开禁之后赴越中国海商的主体——东南沿海民间散商;侨居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商。他们共同推动了越南融入远东海洋贸易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内政治对中国经济外交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国家内部政治的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反对党政治和多元利益集团增加了中国经济外交的难度;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增大了中国经济外交预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活跃的非政府组织使得中国经济外交面临不利的政治舆论。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关对策,以减轻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贺惟 《传承》2009,(18):106-107
东南亚是一个与中国紧密相邻的整体性区域,各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国情差异很大。然而从地缘政治来看,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一衣带水,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应该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线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新的区域经济新平台,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5,(1)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汉武帝开辟经东南亚至印度的海上通道、唐朝把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以及宋元时期鼓励阿拉伯商人来广州与泉州等地贸易,遂从原先仅从广州经东南亚至南印度,发展到越过印度洋、进入波斯湾至阿拉伯沿岸一带。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以及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尤其是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到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这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迁,即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成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是一个与中国紧密相邻的整体性区域,各国家闻关系错综复杂,国情差异很大.然而从地缘政治来看,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一衣带水,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应该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线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新的区域经济新平台,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进入厦门的海外华资,基本上都是闽南裔的华资。虽然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进入厦门的东南亚华资只占厦门外资的6.8%,但由于很多东南亚华资利用香港资本的名义投资厦门,因此,其实际比例远高于6.8%。港台和东南亚华资进入厦门,重新激发了厦门在南中国海经济圈的活力,也是厦门市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韩培 《传承》2008,(22):134-135
平等友好是上千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基调。建国后,新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冷战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曾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加强政治互信,构建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与周边邻国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2,(9):66-67
“中国制造”是不是正在向东南亚转移?未来“东南亚制造”会不会取代“中国制造”?业内人士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和中端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韩培 《传承》2008,(11)
平等友好是上千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基调.建国后,新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冷战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曾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加强政治互信,构建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与周边邻国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中国成为东南亚诸国的交流中心,两地以朝贡及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日益频繁,市舶贸易也异常繁荣。两宋时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在我国的海外交通尤其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整个两宋的边境形势、与政府推行的对外发展战略、与航海条件的进步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民众意愿是推动政府行动的重要力量。6月3日下午,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分会之一——"凝聚民意,推动中国-东南亚关系的新发展"主题讨论会在南宁荔园山庄举行,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要、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与会代表围绕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新进展、解决问题新思路、开展对话新机制展开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人人数大量增加和中华文化中的宗亲意识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基础;殖民当局的歧视,日本商人的排挤,土著居民的嫉妒,促使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宣扬也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