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知识网红以准确把握受众的知识服务需要、充分尊重受众的学习主体地位等为出发点,打造"优质内容+独特人格魅力"的知识传播新模式。思政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播思政知识、渗透思政观念的教育活动,与知识网红的知识服务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网络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却远远不如知识网红。所以,可以借鉴知识网红的知识输出和价值传播模式,推动思政教育思路、内容和话语创新,打造"知识网红式"思政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增强制度自信与创新自觉,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守正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制度的生机活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打造"硬核"思政课,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打造"硬核"思政课,应锤炼思政队伍,让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知"也"有味";探索"课程思政",让思政课有深度、有广度;推动技术创新,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主导性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的指涉。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具有广阔的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思政观念的传播。网络思政应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丰富的内容,提升思政工作质量,进而将科学、正确的思政观植入群众心中。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依托思政课价值塑造的关键作用,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借助思政课实践转化的重要指向,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既应当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串成系统连贯的“珍珠链”,又应当守正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形成理论滋养、价值铸魂、行动自觉互促共进的“动力链”,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就要积极探索新网络舆论观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地把网络舆论资源引入课堂,以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想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担当起在网络舆论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有标识无辩识、重价值轻思辨的问题有了根本性改观,但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高质量思政课仍是少见,思政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思政教学的发展需求还有差距。思政课要“走心”,就要有“感人心者”的思政课“大先生”。上好思政课需要我们涵养见微知著的时代自觉、深蓄扎根应用的实践智慧、培育静水流深的理论思维、增长直言善引的对话意识,在对接学生生活的真实场域与深剖时代发展问题过程中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获得感是评价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只有全力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才能让思政教育更"走心"。目前,思政教育要以获得感为切入点,把握"三个结合"基本要求,以科学价值为引导,坚持以学生为思政教育的中心,转变传统评价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发挥更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交互能力强、内容富有趣味性等优势,成为思政传播的重要载体形式。但自媒体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公信力不足和信息传播碎片化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加强自媒体思政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对思政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关键就在于使其内在地形成一种强烈的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表现在具体内容上,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需要包括三重向度:一是实践导引向度,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为方向、原则和要求,锚定胜任力目标、优化胜任力结构、推动胜任力转型;二是个体成长向度,强调自我通过教材、教学、教法、教研、教评等多个要素提升胜任思政课的能力;三是共同体发展向度,强调在思政课教师这一发展共同体中通过做到“他驱”到“自觉”、“他决”到“自主”、“他教”到“自为”的转变与超越,实现对自我胜任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要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 《求索》2013,(3):221-223
思政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中坚力量。为了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高校思政骨干教师参观考察的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健全机制、统筹安排,做到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同时,思政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参与,并将社会实践成果予以总结、升华,才能凸显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彰显公安院校性质,突出院校特色.构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符合公安院校全员育人的理念.公安法学"课程思政"也是一项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公安法学教师要从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依靠自身的情怀与智慧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三段式项目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导向,项目为栽体,能力为本;而学生、任务、项目、能力是四位一体,相互联接的统一体.高职思政课运用"三段式项目教学"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本专业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话语体系是思政教育的表达工具,也是思政教育的传播载体,其具有意识形态性、可接受性及时代性等特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思政话语体系在主导力、吸引力、亲和力、辐射力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因此,思政话语体系需要在内容、价值、理念、表达方式方面进行转型,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德技并修”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行素养方面肩负着三重角色: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为能胜任这三重角色,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政治素养强“三力”、专业素养炼“三能”、德行素养涵“三德”。通过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校企双向流动、融通理实双向培训、贯通内外双向驱力,打造“双师型”思政课教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国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碰撞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潮在发展中表现出种类多样化、内容现实化、传播网状化等新特点。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应对各种思潮影响的路径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话语体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有效回应各种思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兼具英语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是由于当前教材中西方元素过多、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以及忽视学生需求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欠佳。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注重学生需求等,来实现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一名大学思政课老师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特点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用理论掌握学生,创新教学方式,开创第二课堂,说理透彻,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紧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思政课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注重启发教育,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改的深化,"大思政"教育观应运而生,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然状态的描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高职校若能在大思政背景下,从道、学、术上充分挖掘专任思政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在关键主体中的排头兵作用,可以助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积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履行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