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今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讲话.讲话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内涵,概括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正式谈判的具体步骤和设想,同时就两岸“三通”与经济合作、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两岸高层接触互访及台湾同胞关心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与建议,从两岸面临发展经济的共同需求、两岸交流交往面临各种人为障碍及“台独”势力膨胀对岛内政治及统一进程的困扰这些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以打破两岸政治僵局来为两岸经济及其他领域的各项交流与合作铺平道路,奠定基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两岸交往不断增加,其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开启和加强两岸政治谈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两岸要进行政治谈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基于实现两岸交往的不足,两岸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共创两岸政治谈判的有利条件与营造和谐氛围.惟此,两岸政治谈判才可能顺利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3.
卢文端 《台声》2013,(11):40-41
过去20多年来,两岸交流中一碰到政治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搁置争议”和“先易后难”。10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明确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10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上海出席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中也进一步提出,“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这也清楚表明,大陆方面不希望将两岸政治谈判问题拖到下一代,期待两岸共同承担历史责任,开启两岸政治谈判。  相似文献   

4.
新春伊始,展望1998年两岸关系的前景,人们普遍希望推进两岸政治谈判的进程,促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逐步解决海峡两岸的政治分歧,这无疑将有利于台湾海峡的安宁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并带动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发展,也将推动两岸事务性、经济性商谈的进展。然而,台湾方面对两岸谈判的主张则是,在不预设任何前提条件下,首先恢复事务性商谈和“辜汪会谈”,然后不排除谈政治问题的可能性。仔细一分析,台湾方面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拖延谈判的主张。先分析一下所谓不能预设任何前提条件的问题。台湾方面对举行两岸谈判历来是。有条…  相似文献   

5.
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和各项交流交往快速深入发展,碰触与研究两岸政治敏感问题、探讨与思考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始成为两岸学术界、舆论界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声音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加有力地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促进两岸各界大合作。我们强调大交流、大合作,就是要把两岸交流合作推向最广泛的领域、推向基层,鼓励最广泛的基层民众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增加更多的直接交往,努力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相似文献   

7.
结语     
<正>30年前,两岸同胞打破政治对立坚冰,开启交流交往大幕。30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在各领域、各层次全方位展开。这30年,是两岸合作硕果累累的30年,和平红利勃然兴盛,发展需求不断交融,汇聚成为推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这30年,也是两岸关系砥砺前行的30年,"九二共识"深入人心,协商谈判成果丰硕,两岸"三通"终得实现,两岸制度化协商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台湾海基会日常联系和进行事务性商谈,是海协促进两岸交流交往、解决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维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的两个重要手段。海协与海基会的商谈被迫暂时中止后,两会继续保持着正常的工作联系,双方联系处理两岸同胞交往中具体事务性问题的渠道并未因两岸政治关系的紧张和僵持而中断。海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发挥维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社会从传统威权时代向现代民主自由时代转型的几十年中,台湾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政治文化人格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他们对于岛内政治既满怀期望又深感失望,在国家问题上既有认同又存在迷惘,对于两岸关系既期待交流又求稳怕变。从当代台湾青年这种矛盾特征来看待两岸青年交流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双方交往中的交集与共识,从而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08,(10):20-21
马英九上任后,改变了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对抗的政治路线,沿用国共两党政党交流的既有平台,推动两岸两会的事务性谈判机制的恢复。随着两岸两会谈判的顺利发展和逐渐深入,两岸政治互动将走上正常化、多元化、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基会的交流,在中断两年零10个月之后,终于在今年4月重新开始,海基会副会长詹志宏应邀来大陆访问,与海协副秘书长李亚飞会晤,双方商谈了促进两会进一步交往和安排辜振甫在今年晚些时候到大陆访问等事宜。一时间,海内外舆论纷纷评价两会恢复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意义,揣测下一步恢复两会协商和进行政治谈判的可能性和时机,国外有些媒体认为“两岸坚冰正在打破”,“‘两岸的政治交往将全面开始”。事实果真如此吗?无可否认,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一段时间的僵持之后,近期有所松动。今年春节之后,两会采取“…  相似文献   

12.
新春伊始,展望1998年两岸关系的前景,人们普遍希望推进两岸政治谈判的进程,促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逐步解决海峡两岸的政治分歧,这无疑将有利于台湾海峡的安宁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并带动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发展,也将推动两岸事务性、经济性商谈的进展。然而,台湾方面对两岸谈判的主张则是,在不预设任何前提条件下,首先恢复事务性商谈和“辜汪会谈”,然后不排除谈政治问题的可能性。仔细一分析,台湾方面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拖延谈判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初春的北京,当两岸同胞翘首企盼海协与海基会第四次事务性商谈能在两会负责人北京会谈共识基础上达成协议、取得成果的时候,台湾海峡彼岸却吹来“推翻、修正部分焦唐会谈共识”的料峭春寒.人们在惊愕、失望之余,不能不对台湾有关方面的所作所为表示遗憾.汪辜会谈后,台湾有关方面不断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塞进“司法管辖权” 等政治敏感问题,严重干扰了去年举行的历次商谈,影响了两岸交往交流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的落实.为此,海协提出,在目前两岸政治上存在重大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应在两会商谈中回避政治敏感问题,不把一方的政治诉求通过协议强加给双方;为有利于解决两岸交往交流中的具体问题,两会应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4.
在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结构性问题上,可以思考以“当局”作为起点来进行探讨,从而避免“骑马找马”、“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两岸在过去数十年都已经用“当局”相互称谓.从政治语义学上分析,“当局”正视了两岸公权力行使的事实,包容了两岸之间的“承认”抑或“否认”政治分歧,保留了未来开放性讨论政治地位的空间.从政治现实来看,两岸“当局”之间发展政治关系没有违背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互称“当局”的身份可以体现平等协商、对等谈判,两岸可以从“当局”出发探讨最终政治定位并达成共识,两岸“当局”的政治定位可以为当前两岸发展政治关系提供灵活性安排.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尚且能够通过协商谈判化解矛盾、解决争端、开展合作,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更应该这样做,而且应该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民望 《时事报告》2005,(6):21-23,39
4月15日,台办主任陈云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大陆方面将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推动两岸新闻单位互设常驻机构。其次,两岸应当尽快恢复对话与谈判。第三,推动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两岸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问题。江丙坤率团来访恰恰证明了两岸交流与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相似文献   

17.
祖国大陆方面近来推动两岸政治谈判的一系列努力,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创造了积极的气氛。然而,在最近围绕为重开两岸协商铺路的海协与海基会高层交流与沟通问题上,台湾方面实际上拒绝了海协对海基会负责人前来大陆的邀请,并回避对进行两岸政治谈判及其程序性商谈作出明确表态,致使有望出现转机的两岸协商事宜,被延迟下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两岸同胞在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推动下,积极开展交流交往,“两会”制度化协商成果丰硕,签署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共同发展的协议,两岸交往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时期。最近,我们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京台交流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牛有成。在谈到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时,牛有成说,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呼应陈孔立《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一文的基本观点并有所讨论。笔者认为,解决两岸政治定位时机尚未成熟,但讨论时机业已成熟。在谈判解决政治难题时,要求台湾方面做出相应让步是可期的,但在讨论时期,期待台湾学者在"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上作出突破却甚难。学者可以而且应该研究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但纷纷提出各种模式,可能未必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似也难以从定位直接切入,仍然需要循序渐进,在解决相关问题的累积中逐步创造条件,以期瓜熟蒂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两岸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重要标志,现阶段海峡两岸仍然难以商签和平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实质上是国家统一前的过渡性协议,“一中框架”是其政治前提。海峡两岸的认知差异应当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获得合情合理的解决,采取灵活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相关问题,包括程序性问题与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