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婚姻是什么 理性是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人类又是感性的动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一定有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最主要的一种是异性相吸,为了实现幸福的生活目的,基于理性的思考,要组建婚姻家庭,而婚姻也是多数人选择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得出,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以实现幸福的生活为目的而结成的合伙组织。  相似文献   

2.
论幸福本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英 《思想战线》2002,28(2):26-29
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 ,是幸福的主观本性 ;人的需求之满足和生存发展之完满则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如果一个人感到快乐而幸福 ,是因为他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了真实的实现 ,那么 ,他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之幸福的主观形式与他的需要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达到完满之幸福的客观内容便都是真实的。幸福的真实性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相一致的本性。反之 ,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了虚幻的实现 ,那么 ,他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之幸福的主观形式与他的重大需要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达到完满之幸福的客观内容便是不一致的。因主体不同而不同的幸福是相对的幸福 ;不依主体而转移的幸福是绝对幸福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正出现越来越多的由"个体模式"向"家庭 模式"的转变,这对于缓解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性压抑问题,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维护家庭的幸福稳定,促进子女健康成长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怎样为这种转变 提供政策性的支持和制度性的保障,促使农村人口流动模式向"家庭模式"的顺利 转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财富与成功都不会令人永保幸福。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狡义的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区自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18°,一种生存温度。作为人类生存的最佳选择,这是科学家建议的刻度。但生活不仅是 生存,不同的生活意味不同的刻度。 选择一种刻度,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发展模式。未来中国需要如此一个刻 度--"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居怡然、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个适合中国 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温度。 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自己的18°? 周巷,一个与上海隔海相望的浙东小镇,这里"碧水、蓝天、绿色、清静",这里"富庶、文 明、和谐、舒适",这里"如诗般栖居",这里"享受恒久幸福"。这里恰好18°。 18°周巷,一个2004年度中国市镇生活标准读本。  相似文献   

7.
第一招:“幸福,很简单。” 老大吃完胡萝卜,学着兔子蹦了蹦;接到梅好电话,进电梯做了个撒欢儿的动作。 幸福不是个箩筐,你甭什么都往里装。装的东西复杂了,幸福也会成为负担。人之初,性本简。人越简单,越幸福。人世间,所有的不幸福,都是自找的。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 《群众》2012,(10):30-32
幸福在哪里?对这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话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回答。有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大家都健健康康、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9.
阴谋论成了郎成平解释经济个案的唯一工具。凭着这把万能钥匙,郎咸平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所有经济纠纷的“锁”,为那些在中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分配中失利的人找到了他们生活不幸福的来源,即美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人很多的生存困境,都是由他们造成的。这未免失之简单。  相似文献   

10.
幸福在哪里     
马进忠 《人民公安》2011,(17):60-60
人人都向往幸福,都在追求幸福,可究竞什么样才算是幸福?幸福又在哪里? 记得孩提时候,我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长大之后父母就再也管不着我了,可以想喝凉水就喝凉水,想吃生食就吃生食等等.那一定很幸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包二奶”黑潮的涌动中,来自原配妻子的问题不容忽视。当急性者原认为原配妻子不好,进而选择离婚的人,在与“二奶”结合后,恍然发现原来妻子才是真正关爱自己、拥有许多优点的理想的爱人,于是转而暗中与妻子恢复夫妻生活。不论是对原配,还是其他更加普遍平常的失恋、离婚后转而产生的“怀旧情节”,似乎都印证了这样的观点:恋爱之前应当先想到失恋、结婚之前应当先想到离婚。从整个社会导向上看,虽然并不完全反对在恋爱和结婚之后因种种原因为了寻求人生的幸福而再次“排列组合”——这毕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0月17日《工人日报》刊登张海英的文章,最近,央视推出“你幸福吗”大型调查采访活动引发了许多议论。面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答案。莫言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这虽然不是对幸福的标准解释,但是却比较真实,也切近现实。也就是说,尽管幸福在很多人看来很抽象,但如果从身体、精神等角度来分析,还是可以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以及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这是莫言“幸福论”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即幸福既抽象也可以具体。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2,(10):25-27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两个率先”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民心工程,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幸福工作中,省各职能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里,我们编发一组来自省有关厅局的笔谈,向大...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什么?许多人都在问,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被幸福包围了。这么多年来的生活经历,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曲曲折折,使我理解,幸福的生活就是真实自然轻松的生活。真实自然轻松的品性是性格健全的外在显示,心理健康的内在培育,是立身处世的灵丹妙药,是生存的一种立身谋略,是心灵修炼的一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关心最深、感受最切、困惑最多的话题。去年,哈佛大学由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幸福课”,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这里反映出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的增多,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幸福国家、幸福社会、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甚至幸福政治、幸福经济等词语,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6.
尽孝与幸福     
尚伟 《时事报告》2012,(11):45-45
不久前,央视推出的两档节目“幸福是什么”、“最美重阳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反映出当下中国百姓对幸福的多元体验和认知。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最美重阳情”,则唤起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反思。这两个话题,都与民生关系密切。而这二者之间,同样有着内在的关联。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可谓生动而丰富:平静而闲适的生活、学业或事业的进展,年轻人倾情热恋的浪漫、老夫妻白头偕老的温馨……然而,透过各种答案,我们会发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偶尔回家时留恋着舌尖上儿时的味道,却没有亲手为父母做一餐饭菜;四处周游时行囊里满是捕鲜猎奇的收藏,却不曾搀着父母一同旅行;滔滔不绝地煲电话粥时,却想不起给父母一个问候……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或许应该追问:幸福的你,尽孝了吗?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29日《文汇报》刊登潘益大的文章,近日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在沪上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城市经济愈发达,中产家庭幸福指数愈低——“伪幸福”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当下弥漫于相当人群中的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聊吧小二:在国内某城市一项长期举办的约会活动上,"大女子"占了绝大多数,她们大多数年龄在30岁上下,条件优越,可就是遇不到合适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强过他们的"大男人"大多数已经有了幸福的家庭,弱于她们的"小男人",大多数连接近她们的勇气都没有,即使有几个胆大的,她们也还是心有不甘;嫁给经济、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小男人",心中总有一点说不出的委屈。但是,相处融洽的"大女子"和"小男人"也不在少数,他们的口号是"幸福的婚姻只关乎情感,与金钱社会地位无关"。大家对这种与通常认知有所违背的现象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19.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追求富裕。然后呢?自然会落到为了幸福,这应该说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吧。有远见的前人其实已经说到了这点。原来中国人唱《东方红》的时候,说毛主席为了人民谋幸福,也没有说毛主席为了人民谋GDP。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幸福?幸福没有标准。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老年幸福度”。老年怎么才能幸福呢?照理说,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大、地位高很幸福。可是他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个名大学的名教授,生活最痛苦,名大学的名教授,夫妻俩怎么会很痛苦呢?原来他们的两个孩子是硕士、博士后都在美国。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滑了一下,股骨骨折了。老太太身体不好,不能帮老头翻身。雇个小保姆,又做不好,时间长了老教授长出褥疮,尿不出来,要插导尿管。一个个亲人都在美国,老人这里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除了老太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