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造》2008,(2)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镇,也  相似文献   

2.
广东完善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互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寿 《岭南学刊》2012,(4):108-112,116
以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视角,通过分析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在主要问题,探索性地指出了建立与完善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互动机制的思路与建议,即加大产业转移政策力度,提升转出地与转入地良性互动效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的良性互动效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效应;加大“双转移”的投入与考核力度,提升政府有型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做过探讨。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彻底地永久性地离开农村,而不是目前的间业式转移。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政策措施配套的原则。针对当前现实,我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配套措施应包括:1.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一…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受农业资源要素的制约,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男女性别差异却十分明显,农村妇女劳动力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更大程度上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性别因素的制约,妇女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同于男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更易受到侵害,特别是进行异地转移的妇女,心理成本远远大于男性。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农村妇女…  相似文献   

7.
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融海啸影响下广东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而农村改革新政的出台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有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成为“双转移”需要面对的新形势。同时,随着“双转移”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显现。为此,应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为抓手推进“双转移”:以集群式转移迅速筑牢产业基础,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集群式转移形成人才培训的新机制,推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以集群式转移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运营成本,提升地区魅力指数。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根据有关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还剩下1.06亿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返乡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现结合实际工作,浅探厦门市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祝明 《长白学刊》2010,(6):130-132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建设,对于有效促进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吉林省“三化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云兰  李基 《前沿》2012,(10):93-9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多年来备受关注,党和政府以及经济学者为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实质性稳定转移,在四川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就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转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聂亚珍 《新东方》2007,(8):58-60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模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外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尤其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产生。是什么原因使农村产生数量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又应该如何转移,借鉴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方式和经验,有望对当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能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就业中去。但是,由子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制约和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材劳动力的素质,调整农业内部和农村内部的结构,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敏  宋晓敏 《人民论坛》2013,(7):226-227
东北产粮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劳动力转移比重偏低。文章主要从农村从业人员比例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北产粮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以此为基础对东北产粮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其他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07,(4):12-13
调查显示,虽然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省劳务输出人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数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到2006年底,我省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868.5万,尚有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构造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而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多一个人就业,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个人就多一分收入,市场就多一分购买力理念,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及农村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开发空间,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不仅带来了岗位和收入的不稳定,增加花费,而且减少实际收入,导致转移成功率不高、加大了转移风险。为此,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我们要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