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张德江委员长8月2 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人大的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性的庄严之问。专题询问是在这些年来全国人大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金果林 《中国人大》2013,(17):19-20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  相似文献   

4.
<正>专题询问已成为人大常态化监督方式,然而这项权力的行使没有固定模式,一些地方人大在实践中,只是简单"复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探索创新少,未能充分发挥人大询问权的作用和权威。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方式上的重要创新与探索。近年来,专题询问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迅速铺开,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府形象、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念、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  相似文献   

6.
金果林 《中国人大》2014,(23):31-31
询问,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人大的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性的"庄严之问"。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0,(13):17-17
对政府部门询问是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尝试这种监督方式。作为一名记者,非常庆幸能亲身见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金果林 《公民导刊》2013,(12):42-43
<正>"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2013年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  相似文献   

9.
询问是监督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近几年来,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询问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问之尝试从2007年监督法颁布实施这一年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审议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的分组会议上开展专题询问。有人认为这标志着“休眠”的人大询问权“复苏”。其实不然。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每次审议议案或工作报告时,都有相关部门同志到各小组回答委员的提问,而各级地方人大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询问。之所以人们对人大行使询问权有种种不同理解,一方面是对询问发挥人大监督刚性作用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则是不论代表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还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对询问的规定都极为简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专题询问的深入开展,亟须出台相应的规范性制度。法律制度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这也是专题询问制度化的价值所在。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但在人大监督的实践中,却很少被采用。自2010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全国各省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大》2013,(1):12
"务求实效""讲求实效""增强实效""提高实效",这些词语可谓是近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吴邦国委员长这样指出,"人大监督工作容易搞虚,不容易做实。增强实效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实效"被这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视为监督工作的"关键"。为了使人大监督见真功、出实效,防止做虚功、走过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上,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在法律的框架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13.
金果林 《新疆人大》2013,(11):35-36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府形象、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念、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有害而无益。  相似文献   

14.
<正>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以往在人大监督实践中较少采用。专题询问是对询问的深化和拓展,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新形式。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在其示范引领下,各地积极学习借鉴,陆续采用这一新型监督模式开展工作。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专题询问将人大询问制度依法向前推进了一步,既彰显了人大的地位和权威性,增强了人大监  相似文献   

15.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一些省市的人大常委会也相继跟进,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这表明人大监督在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迈进。作为乡镇人大,对专题询问该"说"还是"做"?依笔者之见,专题询问,乡镇人大不应观望。  相似文献   

16.
钱昊平  莫南 《浙江人大》2012,(10):24-27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国内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也已开展,更多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尝试。尽管专题询问存在着刚性不足等局限,但在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实效上,影响深远。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全国人大的"破冰"之举。"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根据监督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决定的精神,今年我们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依法开展专题询问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7.
询问权是人大法定的监督权,是对"一府两院"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被询问部门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2010年,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保障住房建设、教育中长期规划工作对国务院进行专题询问后,全国各地人大纷纷"试水",目前已成常态化的监督模式。2011年、2012年,重庆人大常委会分别就农户万元增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此后,专题询问这一监督问政方式迅速在全市各级人大推广开来,不断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特别强调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的询问和质询早已明确写入宪法,并且在多部法律当中都有充分体现。然而,此前询问权和质询权在地方人大的实践中更多地止步于纸面上的善意,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次开展专题询问,动作之大、力度之大、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也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地方人大倍受鼓舞和启发,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大大增强,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典范,相继开展了专题询问活动,专题询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趋向日益显现。专题询问健步走来,已然成为地方人大加强新时期监督工作的热门话题。如何让专题询问这一重要监督手段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有力推动地方人大的监督工作,人们拭目以待,期望专题询问稳步前行,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20.
阿计 《人民政坛》2010,(8):33-34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是一种温和而谨慎的尝试,很可能引发地方人大询问、质询等案例增多,并最终形成常态化的人大监督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