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及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现象最严重的表现之一。我国刑法中虽无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专门条款,但是刑法中规定的有关犯罪构成必须以行为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前提或以利用国家工作人  相似文献   

2.
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是新刑法第125条、第128条、第130条分别规定的犯罪。对于这三罪,原刑法规定不甚完备,除了对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罪由原刑法第112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外,对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犯罪行为,原刑法没有作规定;对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其规定则散见于《集会游行示威法》、《铁路法》及《民用航空法》等附属刑法中,比照原刑法第163条私藏枪支罪处罚。这种立法上采用类推立法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修订后的刑法总结历年来打击涉枪犯罪的司法实践,比较系统、完整地对涉枪犯罪行为进行概括、提炼,作出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3.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犯罪立法采取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规制范围较广,涉及罪名较多。《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废除了金融犯罪中的死刑规定,但主刑设置仍较为严厉。完善金融犯罪立法的重点是: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行为规定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完善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法定刑设置,增加单位犯罪主体;对逃汇罪增加自然人犯罪主体;对贷款诈骗罪增加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5.
日本关于青少年的法律,是根据目的和作用不同而分别制订的。更明确地讲,根据各种目的和作用制订的关于公众的法律,同样是适用于青年人的,其中有许多法律规定了对青少年的特别保护或者限制。有些法律,是考虑到青少年在某些领域里如教育、保护、福利、犯罪案件等方面的特殊性而专门制订的。下面是有关日本青少年的专门法律的部分内容。一、教育 (一)《教育基本法》《日本宪法》阐明了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即:“全体公民都有权利受到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的同等的教育。法律规定:公民必须使在他们保护下的所有男女儿童、青少年受到普通  相似文献   

6.
关于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作为近年来刑法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刑法修订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修订后的1997年新刑法在总则第二章设专节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及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作了总括性规定的同时,又在分则的有关章节里规定了具体的单位犯罪的构成法定刑,从而构筑起了一个集自然人刑事责任与单位刑事责任一体化的刑法新体系。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立法界、刑法理论界对传统刑法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根据新刑法第30条的规定和立法精神,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  相似文献   

7.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4)
盗窃犯罪是我国社会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数量在很多地方占据了犯罪之首。我国关于盗窃犯罪的刑事立法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适当提高追究盗窃罪数额的起点、将虚拟财产纳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单独设立单位盗窃罪、单独设立刑法条文追究盗窃珍贵文物犯罪行为以及将邮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财物的犯罪行为由盗窃罪改为职务侵占罪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盗窃犯罪刑事立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诈欺破产犯罪是破产犯罪中最主要的犯罪行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之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我国现行破产立法还是一个空白,刑法中也无相应的条文予以规范。这就为非善意破产人规避法律、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大的困惑。目前,我国新的破产法已几易其稿,理论界对诈欺破产犯罪的认定也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诈欺破产犯罪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新破产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包括对象条件和实质条件两方面,其中判断实质条件的关键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我国刑事禁止令的适用对象过窄,应把可以适用禁止令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犯罪人。而禁止令适用实质条件的规定也过于原则和抽象,应结合具体犯罪行为制定具体的规定,同时把其他法律中的类似规定纳入刑法之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处于二十世纪的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青少年保护问题,尤其热衷于运用立法手段,制订各类青少年保护法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青少年专门法规,是189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颁布的《少年法庭法》,这部法规从保护青少年的目的出发,规定了少年的上限年龄为16岁,规定了少年犯罪应从轻处罚,规定了设少年法庭专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由于该法规内容新颖,很有吸引办,美国其它各州和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制订青少年法规。亚洲最早制订青少年综合性法规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亲子分离式的劳动力迁移,并在迁出地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照顾和监控,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的学习表现、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都要差于其他青少年,进而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犯罪倾向。来自65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很好地支持了以上假说。工具变量方法估计显示,人口迁出显著增加了迁出地的青少年犯罪,人口迁出率每增加1%,迁出地青少年犯罪数将增加8.6个百分点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将增长7.8个百分点左右。回归分解发现,人口迁出率也是扩大各地级市青少年犯罪差异的因素,其中,人口迁出率对青少年犯罪数差异的贡献率达13.93%,对青少年犯罪率差异的贡献率为9.52%。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可能需要深化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家庭的整体迁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伙犯罪是指有三人以上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共同故意犯罪,而青少年团伙犯罪则指犯罪团伙成员主要是青少年的团伙犯罪。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团伙犯罪”这一法律用语。它是我国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在法学和犯罪学研究中,统一把团伙犯罪看作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或者说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各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急剧上升,尤其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青少年犯罪此例甚至超过了成年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西方法学家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的犯罪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及其家庭,而且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和发展,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因此,各国法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以及专门从事犯罪研究的工作者近年来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力图寻求其犯罪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当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20,(6)
正对刑事责任年龄予以明确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我国现有法律对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以下简称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缺乏完善且有力的惩戒制度设计,导致正义无法得到彰显,不仅给受害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更引发了社会广泛质疑。我国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惩戒机制主要存在如下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完善我国战时犯罪规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战时的定义 ,并在“军人违反职责罪”的基础上 ,修改、补充、完善了一些战时犯罪。但是实践证明 ,刑法关于战时犯罪的规定过于抽象 ,而且不十分全面 ,特别是没有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关于战时犯罪的有关规定纳入刑法。因此 ,本文将参考国外的有关法典及战争法的相关规定 ,结合我国的实际 ,对完善我国军事刑法 (主要是关于战时犯罪的规定 )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刑法用语作为承载信息的工具,具有滞后性、模糊性、开放性等缺点,信息时代的犯罪特点呈现出隐蔽性、智能性、技术性的趋势,如何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给予新兴犯罪行为以合理的解释,是刑法解释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观解释和客观解释的选择关乎刑法解释立场,为解释指明了方向;实质解释和形式解释的选择是解释限度的问题,制约着解释的范围。对于刑法条文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出于社会危害性之实质层面的考虑又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应坚持客观解释的态度,并用实质解释的手段使其入罪。  相似文献   

18.
当前,恐怖主义犯罪主体的年轻化和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而且还对国家的反恐法律政策和防范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在恐怖犯罪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表征和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犯罪参与的附随性、犯罪方式的隐蔽性、犯罪行为的极端性和袭击手段的自杀性。未成年人恐怖犯罪的出现,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征、暴力文化环境、挫败—攻击心理、文化教育缺失和恐怖组织的蛊惑拉拢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浅议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咎淑珍预防青少年犯罪,是要将预防工作做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将违法犯罪消除在荫芽状态。此项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我国从古至今都讲“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可见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事半功倍,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当前打击犯罪、应对犯罪战略策略的理性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等行为都作了具体规定,可处罚标准存在着差异,属于责任竞合问题.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法条竞合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如何处罚是十分值得探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