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守和信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权力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充分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主体意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力主体的人民性,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察作为执政的根本遵循;始终贯彻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将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党执政的价值遵循;始终坚持落实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将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活力作为党执政的应有之义,将人民群众作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依靠力量,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这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王春林 《当代广西》2005,(15):50-50
科学执政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当如何科学地执政,才能做好13亿中国人民的领航员?我们党本着对科学精神的尊重,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的先导,以科学的方法和制度推进科学执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在执政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党内情况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理论的灵魂和核心,它提升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应该成为执政党的一种思维习惯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标志性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统一起来,把依靠人民和带领人民统一起来,有力回应了某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执政理念.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解决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因而带有根本性.确立人民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即始终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检验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谛并能够通过执政来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惧怕正面回答执政合法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获得的,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更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优化执政作风,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水平,来回应关于执政合法性讨论中的各种杂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战略布局,是党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游艳斌 《楚天主人》2013,(11):39-39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听取老百姓心声,他形象地称之为"接接地气,充充电"。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执政理念。作为人大代表,更要以此为标杆,多接"地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能不辱使命,履职到位。  相似文献   

8.
7月1日下午,中国残联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组书记鲁勇主持会议,党组成员、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阐明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重大国内外问题的原则立场.三个“伟大飞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我们必须坚持、永不动摇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7月1日,我们党隆重庆祝了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许多外国政党领导人除了对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之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年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看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意大利共产党全国书记毛罗·阿尔博雷西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世界其他执政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领导理念向建设型领导理念的转换,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以及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关注世界政党兴衰成败,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置换与嬗变的理论根据,也是蕴涵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和领导角色转换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1.
黄培  李伟 《理论月刊》2006,(6):64-66
科学地把握执政合法性理论,理性的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政治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正视执政合法性危机,寻求执政合法化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敏 《前沿》2004,23(11):122-125
人权内在地体现了人民利益。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创新执政理念 ,转变执政方式 ,进一步改善人权和发展人权。  相似文献   

13.
刘先德  何春燕  张松林 《传承》2009,(24):50-5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它执政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谋求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它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党的执政理念;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明确新时代党的执政目标;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党的执政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断的提出,更是从整体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推向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从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在执政纲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向上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并基于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和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而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是一种新考验,对党实现科学执政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现代化三大主题即政治建国、经济转型和社会整合的满足来获得其执政的合法性。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强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提供了最新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它执政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谋求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王平 《长白学刊》2009,(5):45-48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三个层面,即根本性的、基本性的、方略性的。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基本实现了由革命党理念向执政党理念的真正转变,党的执政理念的内容体系也基本上由不成熟走向更加丰富与科学。总体来说,党的执政理念从建国到现在,大致经历了逐步确立、曲折发展、丰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环境,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要探究中国之“稳”的机理,就不能不考察中国政治的隐秘结构。当代中国之治依然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条条与块块之间矛盾的问题,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多样。在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总体性治理体系中,信访制度彰显了人民政治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气质与执政理想相契合,成为了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理安排和制度设置之一,与国家正式制度相辅相成。然而,不但信访制度如何助力中国之“稳”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关于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由此,在梳理中国之“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辨正信访制度独特的价值——信访制度如何厚植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及如何链接了超大型国家的治理,能够为理解中国何以治的信访贡献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