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永前 《前沿》2013,(10):26-28
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博大精深。作为尝试,本文对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作了八个方面的解读。即: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及其在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保障和根本特征;民主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样式"及基本路径。民主政治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的东西,有其普遍性原则,但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且应该具有多样性。本论认为,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充分借鉴与吸收了人类民主政治文化的合理内核,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主政治建没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湘红 《前进》2003,(12):23-25
泽东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民主,并为实现心目中的民主而努力。他对民主的看法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在新时期条件下,对毛泽东关于民主理论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所借鉴,有所启示。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毛泽东的民主理论进行具体分析。一、作为国家或国家形态的民主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制度。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按照毛泽东的理解,我国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 世界潮流。党的十六大报告即从战略 和全局高度,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相提并论,把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同纳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十一  相似文献   

4.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商爱玲 《前沿》2009,(1):197-200
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不但是一种制度突破,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反思功能。学术界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他们提出从国家形态民主和非国家形态民主的概念区别出发认识基层民主的方法;研究了作为国家形态的县乡基层民主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势;从理论上对作为非国家形态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进行了解读、概括和提炼;分析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的实践功能和潜在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作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不仅  相似文献   

7.
民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既是文化层面的民主具有价值性,也是制度层面的民主具有工具性。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条件性,是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是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综合体现。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其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民主,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发挥其政治文化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30年乃至5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表明,民主的理想和民主的现实还是有区别的。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要受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状况和国际环境的制约。30年乃至50年选举制度的曲折发展也充分印证,虽然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也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发展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社会和政治状况对其影响更直接,也更强烈。选举制度和实践发展出现波折、停滞或徘徊,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文明形态,它厚植于中国文化土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时代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从政治稳定、决策优化、利益整合和认同构建等方面有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要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同时从民主与法治两个维度推动执政党的现代化转型,亟需加大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系统构建和完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参政党的政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新党派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监管机制以及构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参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由传统"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成功转型。本文从德意志的传统政治文化出发,梳理了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历程,厘定了其政治文化转型的主要标志,并揭示出其政治文化转型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之后,十六届三、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作为政治文明重要内容——民主,与作为物质文明主要内容——经济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民族复兴中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处理这二者关系时却发生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对此进行分析,可为我国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保证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的全面进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权力)。从词源学角度看,民主即为“人民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反作用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是包括民主在内的政治和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2.
经过若干年的积极探索,中国诞生出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种新模式是完全可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思维模式、政治文化和制度环境,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要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要面向世界,汲取进步的民主政治文化;中国式民主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文化模式以及指导思想。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土资源主要扎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的思维,因此必然有不同于西方式民主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宽阔视野里,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民主政治建设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差异;中央统揽全局使用的上层建筑话语与村委会、居委会的基层自治话语,无论在政治内涵、思考逻辑和问题取向上都存在着重大区别。作为系统性范畴,民主政治从国家政权层面进入基层社会层面时,需要经过一个形态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从抽象的政治形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形态,或者说要经过一个政治生活化的过程,让民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民主政治生活化 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政治的生活化而不是生活的政治化。让民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与国家政权建设相比,基层民主建设更加强调生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正道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因为文化属于软实力,"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又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因为文化统统都是通过具象来呈现的,即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有具体、可感的形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来自文化界的代表、委员,论及文化建设。有媒体专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关于尧、舜、禹时期政治形态的描述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政治思想,反映了儒家在权力运作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构思,折射着儒家的政治理想。从制度本身来讲,这种民本政治的理想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它是小范围的、不完全的“民主”,实质上还是人治体系,这种制度设计淡化或回避了个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且,它的政治“减压阀”弹性太大,加之历史、经济等原因,这种理想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民主文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从一种民主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民主文化类型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体形态转型一方面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另一方面又对民主文化转型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有着自身的特征,相应地,中国民主文化转型就有着自身的表现。当前,促进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待于克服中国社会主体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平民话语权或平民利益的保证或保障与否,已成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社会秩序是否公正、合理与道德的标志。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历程,重新审视以葛兰西为代表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并就此分析"平民文化"话语权的当代走向,以从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保障"平民文化"话语权的通畅,积极反映群众生活与实践,反映群众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8.
李群山 《前沿》2013,(7):48-49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文化范畴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研究领域中文化范畴的特定规定性,作为文化哲学研究之对象的文化必须是具有人本性和总体性的特征。与之相一致,文化哲学在基本旨趣上不是对文化现象的一般描述与解析,从根本上在于通过对文化的探讨,在最深层次意义上探讨人本身及其存在。因而,文化哲学就不能定位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或部门哲学,而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宪政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仅停留于制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还在于人,因而须要将民主的价值融合进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公民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公民文化的形态出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如果没有非制度性公民文化的充分发育,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难免遭受挫折,即使能在民众缺乏民主价值的认同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勉强维持,但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诸如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国家政治生活,以情绪化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以极端的敌视态度对待竞争对手,不懂得政治上的协商、妥协和宽容等等.所以,作为非制度性的公民文化,其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毫不逊色于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而且对政治现代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