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重塑我国的银企关系我国银企关系的发展趋势是银企一体化。银企一体化构想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在近、中期,银企一体化的发展应紧密围绕银行这个核心,通过银行逐渐加大对企业的单向参股力度,逐渐过渡到银企间的双向流动。第二步,企业向银行投资参股。近期可采取深圳招商银行模式,即区域企业群体共同投资,兴办经济区域股份银行;亦可采取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向当地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参股的方式。中期可考虑先由一定经济区内的各城市信用合作社组建地方发展银行,再由区域内的企业向其投资控股。第三步,组建银企集团。即以某一骨干…  相似文献   

2.
目前,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突出地表现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如何改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处理好经济与金融关系,支持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善银企关系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改善银企关系,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一、传统的银企关系面临的新考验保持国民经济必要的增长速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是经济金融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的银企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也可以说是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这种关系表现为政府制定计划,企业按计划组织生产,银行按计划供…  相似文献   

3.
“银企联姻”为时尚早张望目前,我国银企信用关系扭曲的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量大面广,同时,银行仍有不少贷款继续以不同形式和渠道流人经营不善的企业。这种现象的存在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业务经营捉襟见肘;而企业从银行借款越多,背的债务越重...  相似文献   

4.
银行与企业是一对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如何密切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促进企业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双盘活”,成为摆在政府、银行、企业以及所有经济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银企关系的好转,此...  相似文献   

5.
主办银行制又称主银行制,即主要往来银行制,它是指企业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主要贷款银行,并接受银行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督管理的一种银企结合制度。我国的主办银行制是指银行在与企业签定《银企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现金收付、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并进行信贷管理,建立银企间较为稳定的平等的合作关系。我国的主办银行不对企业持股,也不直  相似文献   

6.
改革银企关系是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选择我国银企关系改革的方向,必须从我国的客观经济实际出发,以推动银行、企业的经济效率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做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成为唯一的经济主体,社会成为一个大工厂,企业成为这个工厂的不同车间,银行则成为国家支撑企业的工具。银行与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甚至不惜以牺牲银行来维护企业。这种不正常的银企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特殊问题。一、企业不断高涨的负债率对银行的影响 1、资产负债的概念 1993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此以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银企关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市场化进程中构造新型的银企关系,就必须: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债权问题;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为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银企关系即银行与企业的交往关系。传统的银企关系是按计划经济要求构筑起来的,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和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共同面向市场,成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对象。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按市场准则,银行是特殊商品货币的供给方,企业是货币的需求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本身是作为一般商品来运转的,货币  相似文献   

10.
银企战略联盟对融资博弈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形成了博弈关系,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之外,信息的不对称及由此产生的不信任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银行与供应链企业一起组成的银企战略联盟中,成员之间信息的良好沟通以及形成的信任合作,有利于影响并改变这种非正常状态的银企关系.  相似文献   

11.
1、明确商业银行的企业属性,建立银企伙伴关系。商业银行是企业,这在商品经济社会应当是常识。但在实践中旧习惯的惰性仍起作用,政府可以指派银行贷款清理“三角债”,贷款给企业交税,企业可以拖欠大批贷款不还,等等。这就模糊了银行是企业的属性。不承认商业银行是企业,不尊重商业银行的企业利益,不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就不会有平等的、合理的、和谐的银企关系。作为政府,应象爱护国有工商企业一样爱护国有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既然在经营中离不开银行支持,就更应当注意尊重、维护银行的权益,信守与银行签立的合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专业银行代行部分财政职能或政策性业务,银企之间的关系被严重扭曲,银行在同企业的交往中,一般是以资金管理者的身分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形成了一种超越正常经济联系的资金依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进程,促进了专业银行基本职能和经营目标的转变,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仅企业对银行的资金依赖关系逐渐减弱,而且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通过市场来体现,银行选择企业、企业选择银行的局…  相似文献   

13.
陈屹 《前沿》1995,(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型银企关系的再构造陈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专业银行正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而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过程,正如所说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往往有一个银行在支撑,而一个成功的银...  相似文献   

14.
理顺银企关系优化资金配置成艳平,王素莲资金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实现优化,才能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这就要求掌握资金的银行和运用资金的企业之间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以实现资金的优化,从而带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扭曲的银企关系误导了资金的配置资金是联结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的银企关系,在新形势下建立何种银企关系的制度安排模式成为推进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财政税收功能的这种制度安排。造成了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局面。当前,国有企业与国家银行间产生的巨额不良债权债务,并且难以化解,这  相似文献   

16.
咸宁地区工商银行格赞同志来稿谈到,咸宁地区工行本着发展企业、盘活企业、壮大银行资金实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那些长期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且在工商银行贷款额度较大、盘活有望的国有企业派驻信贷负挂职任财务副厂长,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取得了初步的效果。1、沟通了银企之间的联系。企业有困难可以及时向银行沟通,银行有困难,也可以及时与企业通气,互相谅解,这样就为建立诚实信用为前提的银企关系打下了基础,为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作了尝试。2、改变了重贷轻管的陈习,加强了对企业资金…  相似文献   

17.
主办银行制度是一项旨在通过改进金融服务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促进经济、金融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樟树市从2 0 0 0年 5月开始在辖区积极推行该制度 ,由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与企业双向自主选择 ,银企喜结“连理” ,分别签订《银企合作协议》 ,从而拉开了该市推行主办银行制度 ,构筑新型银企关系的序幕。一、实施成效通过实施主办银行制度 ,辖区内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了经营观念 ,金融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同时 ,企业信用观念逐步好转 ,银企关系得到改善。具体表现在 :一是改善了金融服务 ,转变了经营理念。各金融机构切实转变了思想观念 ,改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和金融改革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从整体看,这两项改革已推到了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口浪尖”;从进程看,企业和银行已分别进入了产权和商业化改革的关键性、实质性阶段。但是,由于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加之银企之间必然的特殊关系,当前两项改革均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和障碍。研究银企改革之间的耦合与促进,以及如何排除当前的障碍,对于推动两项改革顺利突破“关键”阶段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一、金融与企业改革耦合运行的内涵及其机理分析金融与企业改革耦合是作者提出的特定意义下的概念,它包括…  相似文献   

19.
陈谆吾 《理论月刊》2000,(11):62-63
在银企交易中,只有银企双方能够最方便最合理地坚持一致同意规则,银企交易治理控制绩效才是最优的。本文分析了一致同意规则对银企交易治理控制的影响,探讨了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控制技术条件下一致同意规则与银企关系两种倾向的相互影响,并对银企交易不同阶段银行控制权运用了理论分析,提出了银企交易控制权有效的制度安排特征。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其本质就是: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