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3,2(3):38-40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及其产品,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扩展,文化全球化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因此客观上要求通过文化整合来构建先进的中国文化以保持文化独立性、增强文化竞争力.而要想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首先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次要认清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后要明晰文化整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一要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民族精神教育时代化;二要创新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精神教育水平;三要创新教育因素,形成民族精神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4.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出,对高校培养和造就高民族文化素养的社会主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正确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举措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元文化的激荡与碰撞,给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重视人文社科图书资源建设,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引导大学生;建设网络文化主阵地,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熏陶大学生;推荐优秀文化产品,以文艺精品感染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开放性、民族性、多元性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网上的文化殖民活动使民族文化身份受到挑战,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受到威胁,网上的信息污染使民族文化的健康受到侵蚀;但网络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积极应对网络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正>黄大年是"海归"科技报国的时代楷模,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时代楷模。深入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给我们深刻的现实启迪。爱国主义是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陈全国同志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动农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满足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取了海南8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海南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定位却较为模糊,潜意识中还是认为民族精神并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民族精神教育显得过于口号化和形式化,教育效果一般。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综合利用"两微一端"及社会热点,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让民族精神教育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0.
宇文利 《理论学刊》2007,2(7):22-27
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发端于其早年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提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得到熔铸和展现.建国前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在布局上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重点上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途径上注重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对象上强调抓好共产党员和青年群体,在方式上善于利用典型教育.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年"文革"给我国的教育战线带来重大的灾难,我们 曾经历过一段"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扭曲年代。在那 段时间里我国的文化教育被严重忽视,从事科技研究、文化 教育的人不被尊重。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恢复了领 导职位,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说:"我们国家赶不 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 手。"还说"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 一直抓下去的"。这显示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对 民族、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战略远见和卓识。此后的一段 时间里,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对我国的教育战线进行了大刀 阔斧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重塑青少年民族信仰具有同构性和同步性。当代青少年崇高的民族信仰能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能为青少年群体重塑民族信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导向。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青少年适应多样化社会思潮;要发挥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功能,抢占重塑当代青少年民族信仰的精神文化阵地;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当代青少年共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一个开放演进的历史范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本质。爱国主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而要培育一国国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关键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历史教育。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中华民族自在与自觉的发展阶段,分别进行和合精神与理性民族主义培育。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做出了深刻诠释: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用四个"伟大"来形容凝结着全民族汗水、血泪和智慧的民族精神,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视角做出深刻理解。伟大民族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浩瀚历史,走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实力是文化安全的基石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化产业催生着人类崭新的"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文化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同时,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由此产生的文化激荡,给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于生活现代化的理解存在着重形式的倾向,缺乏深层次内容的改造,产生了诸多"意义缺失"的消极现象,致使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对文化发展与安全产生  相似文献   

16.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命题.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展开,而且要分区域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研究、培育和弘扬湖北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是加快推进湖北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提供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范式,开拓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视野.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唤醒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了大学生的凝聚力,激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五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开发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个亮点。但是 ,旅游业在给新疆这个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给新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挑战。要坚持以人为本 ,处理好新疆经济发展与开发新疆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新疆经济增长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 ,使新疆的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在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衔接,实现从教学功能到教育功能的转变,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交互影响的互动形式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主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学内涵,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互联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