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知识结构离不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要素,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理工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学习,重视人文课程建设.举办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和优化理工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拓展和完善人文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
桂署钦  赵金和 《传承》2009,(12):56-57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学校领导应树立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大学教师应树立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并重的教学观,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必然的生力军,因而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从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加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出,对高校培养和造就高民族文化素养的社会主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正确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举措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元文化的激荡与碰撞,给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重视人文社科图书资源建设,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引导大学生;建设网络文化主阵地,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熏陶大学生;推荐优秀文化产品,以文艺精品感染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人文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对大学生起到陶冶爱国情感、培植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宽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重视加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两个学科诞生及其意识形态学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为主导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诞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得到理论与实践证明.而这两个学科研究的有机整合与党的理论工作武装和相关建设有效结合,预示并推动了意识形态学学科研究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诞生的哲学证明基础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有机整合形成意识形态学进行了立论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桂署钦 《传承》2009,(16):52-53
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知识结构离不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要素,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理工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学习,重视人文课程建设。举办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和优化理工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拓展和完善人文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学校领导应树立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大学教师应树立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并重的教学观,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需要.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必须注重"四化":即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必须课程化、示范化、活动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