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沈尹黙     
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 书法发展到清末,碑学新体裹挟书法“维新”的理念,在朝野形成巨大震荡.张裕钊、李文田、康有为、李瑞清、曾熙、杨守敬、沈曾植……人人以谈北碑为荣.士林之间,论碑为当然,论帖则不合时宜.沈尹黙在这样的氛围中后起,如果仅仅是书法家立场,自然很难自外于这一潮流.或许也会是碑学中一员健将.  相似文献   

2.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入民国署清道人,谥号文洁。江西省临川县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李瑞清在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他还是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瑞清中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江苏布政使等职。  相似文献   

3.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4,(21):60-60
正(1883—1971年)沈尹默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书法发展到清末,碑学新体裹挟书法"维新"的理念,在朝野形成巨大震荡。张裕钊、李文田、康有为、李瑞清、曾熙、杨守敬、沈曾植……人人以谈北碑为荣。士林之间,论碑为当然,论帖则不合时宜。沈尹黙在这样的氛围中后起,如果仅仅是书法家立场,自然很难自外于这一潮流。或许也会是碑学中一员健  相似文献   

4.
从书史上看,清代碑学本源于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当时碑派大家大多集中于北京,后来随着海派的崛起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碑学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碑学集群。如蒲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沙孟海清末民初皆鬻书海上。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沈尹默帖派势力的大增,上海失去作为近代碑学大本营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北磵居简,临济宗杨歧派大慧宗杲的法孙、佛照德光的法嗣.他在书法美学上有以下主张:一、“写佛语心”、获佛“妙心”;二、自辟门径,“自成一家”;三、“自其残缺处而求其全,沈潜往复而遗其全”;四、品评鉴赏中的比较方法.在绘画美学方面,有以下论述:一、“自成一家”:绘画创作的创新性;二、品评应“问工拙”,不“顺情”,不“胡写”:绘画品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莱州云峰山荣膺“中国书法名山”称号.这是继2007年泰山成为首座中国书法名山之后的全国第二座书法名山。同时《郑文公下碑》还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成为全国首个名碑。  相似文献   

7.
大理三十七部盟誓碑又称石城会盟碑。曾没入土中,康熙十八年(1679)在曲靖城出土,先置于城北门外武侯祠,喻怀信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将碑移置至城内奎阁壁间。曲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平彝谢显琳(瑯书)关心文物,为保存传扬,于1939年将此碑及爨宝子碑移全今曲靖一中内,并建碑亭妥为保护。解放后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无撰文书丹姓名,其文朴质,书法流利。叶昌职《语石》卷二称:“精采飞动”,“虽荒裔之士,书法亦妙入能品。”此碑不仅书法有唐人遗风,且为有关大理史事的重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沈定庵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同时举行了“沈定庵书法学术理论研讨会”。沈定庵系浙江绍兴人,6岁习字,数十年来遍临汉魏六朝碑帖,终于自成一家。他笔下各体皆擅而尤精隶书,其书厚实凝重而又圆融丰润,带飘逸之气,曾为当代大作家沈雁冰先生激赏。日本侵略中国时,沈定庵随父避难广州湾,一日见街坊一家店铺里挂着伊秉绶的手迹,读后如痴如醉,不忍离去。店主见他小小年纪,如此好学,乃尽出所藏,供他临摹。少年沈定庵获此良机,便探本求源,推索其意。“于西汉金石则好鲁孝王陵塞石刻石,张迁、华山、西狭颂、石门颂、史晨诸碑,每种…  相似文献   

9.
她,34岁,为丈夫捐了700克肝;他,62岁,为儿子献出300克肝。于是,在那个叫李瑞的男子身上,来自妻子和父亲的两个肝“无缝对接”,拼成一个整肝。与李瑞血脉相连。李瑞的身体能同时和妻子、父亲同“肝”共苦、和睦相处吗?谁也没有把握。但就算只有5%的希望。他们也愿意搏一搏!  相似文献   

10.
今年86岁的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大师,一字千金,要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并非难事,然先生不屑为之。先生从不以字换钱。几年前为“北京师大”筹集资金,先生欣然“求字捐钱”,可他从不自己经手,而由学校派人专管。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启功书法作品选》里有墨竹十余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有篇题为《竹》的散文,其中写道:“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大笔,在天地之间,以  相似文献   

11.
陈振濂 《今日浙江》2014,(13):60-60
正(1839—1915年)清末民初的书法界,杨守敬是个奇怪至甚的存在。他既是旧文人士大夫的翘楚,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著就一部十多册的《杨守敬全集》,他又是新兴出洋吸收国外新思想的开放者,东渡日本携13000件北碑篆隶拓片,传碑学风气,乃至被誉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在外国开宗立派,是中与外、新与旧的兼  相似文献   

12.
一、瑶族婚规碑的内容: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有三块石碑。虽然这三块石碑有的叫“瑶族乡规碑”,有的称“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但因它是瑶族父老为改革瑶族婚俗而立的,故从《黔南人物志稿》(一)统称之为“瑶族婚规碑”。 现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的有二块,其中一块碑上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内容隐约可辨者有:  相似文献   

13.
肖娴先生谓,学碑当用帖相济,“以纠碑之朴野”。与此相近,前人亦有以碑益帖之说,即以碑强笔力,救其柔软。肖娴先生为当世碑学大家,先生少从康有为学,为其嫡传弟子。南海(康有为)虽有抑碑扬帖之论,然其书则为碑帖合一之相。宝静学书二十年,由帖入碑,此种经历,正附前辈经验之谈。他开始由晋人王羲之入手,这也是清前学书者的法径,凡《兰亭》、十七帖、圣教序皆临习殆编,后沿流而下,凡唐代孙过庭、柳公权,宋代米芾、元代赵子昂,明代文徵明等都一一摹临不遗。如是十年,虽自感所书“秀逸”,而觉过于“柔弱”,于是转而攻碑,并旁及简牍、砖瓦之迹。…  相似文献   

14.
在“颜鲁公碑”立址的河北省邢台市,市委统战部、宣传部、书协等部门联办了“首届全国宋璨碑颜体书法展”。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国3003件参展作品,充分展示了颜体楷、行、草书的独特魅力。大赛组委会主任,邢台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李风刚,在开幕式致辞中倡议全国颜体书法爱好者,像颜体一样做人习字。  相似文献   

15.
“不浊者清”采访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先生之前,只知道他擅长书法,是一个成就非凡的儒商。在电视剧中,笔者曾经看到过儒商的范本,总觉得演员的“修为”不到,所饰角色总不那么“着调”。见到施子清才发现,在他身上,吟诗写字和经营生意原来毫不矛盾,家产万贯和满腹经纶可以互相滋补。  相似文献   

16.
“道北”有个好民警姚乃国,孙万牢,魏晓林在西安,没有人不知道“道北”。前些年,说起哪里社会治安差.没有人不说是“道北”。如今的道北,却已是秩序井然。今儿的“道北”有了个他,若不是穿着警服,谁也想象不到,他那北么单薄、瘦小的个儿,竟一人而手空拳抓回了6...  相似文献   

17.
陆维钊(1899~1980),中国书法篆刻家,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原名子平,字微昭。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25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助教。其后,曾在杭州女子中学、秀洲中学、松江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从事教育工作。1960年,陆维钊从杭州大学中文系,调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执教书法。他的书法,真、草、隶、篆、行,各体皆精,擘窠蝇头亦无一不可。其书法集雄强恣肆与书卷清气于一身,极富个性特色与现代感。篆书,学《峄山碑》、…  相似文献   

18.
藏学研究在中国李国清藏学是以研究藏族社会文化为主的综合学科。藏民族世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由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形成了神奇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藏学研究正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从公元7世纪藏文创制开始,各个历史时期的藏文史籍、公文档案、碑...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衆碑學習焉。”從這段自述中,可見王羲之學習之刻苦、實踐之廣泛。他博採衆長,總結經驗,寫出了《書論》、《用筆賦》、《筆勢論十二章》等有關理論文章。另外,據說王羲之十年攻永字,總結成永字八法,為後人留下了學習書法的基本理論、基本法則。又如清錢泳在《書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或有問余曰,凡學書畢竟以何碑何帖為佳?余曰:不知也。昔米元章學顏書,嫌其寬;及學柳,結字始緊。知柳出於歐,又學歐,久之類印板文字,棄而學褚,而學之最久。又喜李北海書,始能轉折肥美,八面皆圓。再入魏晉之室,而兼於篆隸。夫以元章  相似文献   

20.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口碑,奉献社会就是最大丰碑!”这是发自邓良义内心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