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指挥战略大决战取得人间奇迹,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战略大决战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组成.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142天,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54万多人.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生动地体现出毛泽东作为卓越军事家的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均占优势.南京政府仍统治着全国3/4的地区和2/3的人口.  相似文献   

2.
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这场大决战中取胜,除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因素外,还与毛泽东在此之前对全国解放战争进程的长期思考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毛泽东战略构想的演进与大决战的关系作一探讨,并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一、毛泽东关于北线作战的长期思考,为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全国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战略重点始终在南线,其在东北、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的兵力较弱。战争头两年,蒋介石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分别为218、249个旅,其中北线分别为64、99个旅…  相似文献   

3.
1948年七、八月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远大目光纵览全局,敏锐地察觉到历史已将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精心筹划新的方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准备,人们期待已久的战略大决战终于拉开了大幕。这场大决战,是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地组成的。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旅),  相似文献   

4.
董彦 《前线》1986,(12)
最近读完《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毛泽东生活录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掩卷沉思,毛泽东在历史大决战中的桩桩往事,历历在目。书中记叙的是一九四八年党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渡过黄河到达河北西柏坡——进入北平,直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中,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部署,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日日夜夜,读来引人入胜。作者把我们的视野引向当时世界瞩目的这场惊心  相似文献   

5.
目前,党史、军史界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划分分歧较大,一是把三大战役的开始和结束,作为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二是从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开始。至三大战役结束;三是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四是从广义上讲,解放战争全阶段全属决战。那么,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要认识战略决战,不仅是以军事斗争为主线的决战,而且也贯穿着政治上的决战。通过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精锐主力,而且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6.
陈晶 《福建党史月刊》2009,(1):F0002-F0002,I0001-I0004,49-52,F0003,F0004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组织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后期,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所组成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适时将解放西藏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8.
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对后来进行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辽沈战役前和战役发展过程中,作为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的林彪,却对率领部队南下北宁线作战,尤其是对攻克锦州作战曾几度产生犹豫和动摇,险些失去大决战战机.1948年,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更有利于我党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2月7日在给林彪等东北  相似文献   

9.
1948年 1 0月 5日至 1 949年 4月 2 4日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 ,由徐向前具体指挥 ,我华北野战部队进行了太原战役 ,歼敌 1 3.8万多人 ,解放了太原 ,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 38年的反动统治。太原战役发生于我军三大战略决战正在进行期间 ,毛泽东一面指挥着三大战役 ,一面指导安排着太原战役 ,正是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奠定了太原战役中我军胜利的基础 ,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 ,位于晋中平原北部 ,东西两面靠山 ,汾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 ,易守难攻 ,时有守敌 1 0万多人。为死保太原 ,阎锡山建立了东起罕山 ,西至…  相似文献   

10.
夜读随记     
“长篇纪实文学”《淞沪大决战》(《当代》1995年第1期)值得注意的不是文学,而是其历史观点。这往往是由作者出面,开门见山地端出来的,所以陈列起来颇为方便。 一、《决战》关于蒋介石“攘外  相似文献   

11.
<正>1948年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年份,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相继在各个战场上歼灭大量敌人取得了胜利,有效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分区防御。到了这年秋天,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战略决战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通常表现为交战双方的主力会战,唯有在会战中歼灭敌对方的主力部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它对战争全局起着  相似文献   

12.
彭厚文 《党的文献》2011,(6):97-100
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的《使敌攻武汉处于我战略包围之中》,是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等给正在武汉与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王明、周恩来、项英、博古、叶剑英的一封重要电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接连溃退,抗战形势日趋危急;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3.
十大军事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张家裕1947年12月,在人民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会议,会上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梅宏 《党史文苑》2009,(1):32-33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彻底胜利。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  相似文献   

15.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准确地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相似文献   

16.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行了济南战役,取得攻克济南、歼敌十万余人的伟大胜利。济南是人民解放军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时期攻克的第一座为敌军重兵把守、设防坚固的大城市,从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  相似文献   

17.
决胜千里 ——渡江战役发起时间几次改变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毛泽东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宣布:“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渡江战役,作为继三大战役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又一次战略决战,犹如上弦之箭,一触即发。 一 1949年1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刘伯承、陈毅反复蹉商,决定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参战的中原、华东两个野战军就地在陇海线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7,(2)
正1月14日,《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在北京发布。该套书由著名党史和毛泽东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主编,全书搜集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解析了毛泽东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最动人的篇章。正是这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大政治集团的大决战,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创了中国人民的新世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辽沈战役》,以其思想及艺术上的深、真、美,把三大战役之一的辉煌历史再现于银幕,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历史,深刻揭示了历史前进的铁的法则,由影片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将永远激发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刊。几个月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就开始了。在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毛泽东关心着新创刊的《人民日报》,他亲自导演的“空城计”——连续撰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消息和言论,巧妙地化解傅作义军袭击石家庄的行动,影响深远,是《人民日报》创刊之初的一段佳话。傅作义施用“围魏救赵”之计毛泽东选择了东北作为战略决战的起点。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主力直取锦州咽喉之地。眼看东北蒋军退路将被切断,蒋介石急令华北傅作义出兵,与集结在沈阳的国民党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