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略论东亚的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工业文明抵触颇多 ,与市场经济理论难以相容。东亚现代文明运动由边缘国家或地区兴起后向内地延伸、发展的趋向与东亚近代以来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实现文明创新程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体现了文明的“边缘优势”。文化重建是关系到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明的冲突本质上是归属不同文明的个体的冲突。个体为获取生存资源而斗争,根本矛盾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当自身不足以有效获取资源时,个体倾向于依一定方式或标准组合,文明是方式的一种。然而,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如亨廷顿想象得那样易于起冲突,存在于文明间的缓冲区域便是冲突的掣肘因素之一。缓冲区域随着文明边界的出现而出现,在宏观和微观断面上均清晰可见;它是文明间共有知识的具体表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混居和通婚等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明对话的国际关系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倡导和推动的不同文明对话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间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发展,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的特征性表现.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认为文明对话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在国际对话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关系的进一步文明化、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探索国际关系新范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对话将继续赋予国际关系更多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华 文化发展史, 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互作用、融会贯通、共同进步的历史。只有 正确揭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特征以及草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关系, 才能深 刻认识和把握开展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创新根植于区域文化之中,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持续动力。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果可以成功地塑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北部湾区域文化是历史积淀和时代气息的统一,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统一,是民族特色和东盟元素的统一。北部湾企业文化必须立足区域文化,突出企业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创新根植于区域文化之中,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持续动力.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果可以成功地塑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北部湾区域文化是历史积淀和时代气息的统一,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统一,是民族特色和东盟元素的统一.北部湾企业文化必须立足区域文化,突出企业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地中海,位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四周被大陆紧紧环抱,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它东西长3800千米,南北最宽处1800千米,面积250.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约1500米。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洋(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属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如北面的庞培城就是一座因火山爆发而埋没的古城遗迹。地中海沿岸还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古埃及的灿烂文化,有古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的兴盛;更有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以及公元2世纪时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罗马帝国。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与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一道共同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实践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支撑,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全球文明对话交流平台,加强双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友好交往,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往往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中印两国,更多地看到中印发展中的排他性、对抗性、竞争性和消极因素,较忽视对文化、文明的研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印文明,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和将来对两国发展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出发,强调发展中印同质文化的重要性,提出构建亚洲共享文明的理念,指出中印崛起,不仅有利于中印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将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多元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种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基本人文精神与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为二者对话与交往打下了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钟和 《东南亚纵横》2001,(10):23-23
越南《共产主义》杂志2001年 7月 14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了解公平、民主、文明》文章,现将文中越南对公平、民主、文明的主要看法摘译如下: 公平:目前在越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正受到越南共产党、国家和全社会的普遍关心,保证社会公平目标集中如下几点; — —处理好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废除一切特殊权利形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颁行调节收入政策,保证在社会产品分配、工资、收入和各种社会福利中的公平。 ——建立对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职员和所有公民的检查、监督机制;如果有错误必须公正处理;执行民…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亚非洲》2012,(2):3
素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发祥地之一,不仅诞生过美索不达米亚诸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阿拉伯文明,还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片拥有丰富文化土壤上建立起的中东诸国,受本土历史文化及其他东西方外力影响,逐渐形成中东各国的政治文化气质,包括政治伊斯兰、威权政治、宗族政治、军人政治、多党民主政治等等。然而,当下的中东社会,正处于转型之特殊时期,是各种  相似文献   

15.
婆罗门教传入东南亚可以追溯到吠陀文明时期。对女权文化持包容态度的吠陀文明促进了中南半岛母系社会礼俗的发展,直到素可泰时期,泰民族仍然盛行女权文化。自阿育陀耶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初期,泰民族统治者借鉴古高棉的做法,较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文化。婆罗门教对泰人原初的女权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男尊女卑在礼法制度上体现出来,但由于传播的局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上层社会。  相似文献   

16.
胡浩 《西亚非洲》2012,(5):106-117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犹太教并不排斥世俗的因素,而且在其发展中融入了很多世俗的智慧,尤其是理性和科学的要素。从《圣经》时代到中世纪,犹太教在认识自然、与异质文明交往、解释经典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容世俗文化的能力和特征。而作为一种传统,又使得犹太教在面临现代性挑战的情况下,能够适时地调整自身,以顺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犹太教与世俗文化的兼容体现了犹太文化的巨大创造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古埃及法老统治的3 000多年历史中,古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埃及文明.古埃及的音乐文化是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不仅制造了众多乐器,而且创造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在此过程中,宗教对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音乐不仅是王室的特权和取悦神灵的工具,古埃及的民间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埃及的音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多方考证,东北亚土著民族的文明渊源,都离不开渔猎经济。形成炎黄文化的核心不是农业文化,而是渔猎文化。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论述了东北亚文明与炎黄文化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权威学者,米·爱普施坦认为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式微,宣告了21世纪“创新”时代的开始。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创新并非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有到异的转变。爱氏将后现代之后的文化发展趋势冠名为“普罗透斯主义”,他预言21世纪及以后的未来文明将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文明,后现代主义是这一文明的原始雏形,而当下我们正处于这一文明的初始阶段。爱普施坦对普罗透斯主义的辩证阐释,体现了其继承自俄罗斯哲学核心观念“万物统一”的综合性思想。  相似文献   

20.
山河阻隔的巴尔蒂斯坦长期处于不同文明交锋的锋面上,虽然早已完全伊斯兰化,但多民族、多文化遗存仍清晰可见,为纷扰的克什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平添一份宁静。即便不代表全部,巴尔蒂斯坦伊斯兰化进程的特点,以及伊斯兰教在其民族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基督教一伊斯兰教冲突锋面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