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史》隐逸传收49人,这远非宋代隐士的全部。我又从多种方志中检索得378人。这虽仍非宋代隐士的全部,但对本文来说,却基本上可以说明问题了。以下对宋代隐士隐居原因试作分析。一、源远流长的尊隐传统中华文化自创立之初就形成了尊隐传统,宋代隐逸文化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认为,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是“教人要‘亭亭净植’、‘中通外直’;莫学那‘菊花之隐逸’……。”这种“莫学隐逸论”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爱莲说》并不是教人莫学陶渊明的隐逸,相反,它对这种隐逸是持肯定态度的。它是周敦颐欲归隐而又不能的一篇内心独白。(一)周敦颐归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可划分为六个阶段:(一)1~24岁(即公元1017年~1040年),为入仕前阶段;(二)24~40岁  相似文献   

4.
元少数民族散曲作家隐逸思想探析虞江芙进退出处,是困扰中国古代文人士于的人生课题之一,歌咏山水隐逸生活,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魏晋之际的阮籍、稽康、陶渊明,是最早几位颇有影响的歌颂隐逸生活的诗人,在他们之后,抒发绝意仕途、借山水隐逸生活自遣自...  相似文献   

5.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后汉书》有《逸民列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嵇康、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相似文献   

6.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陶渊明《闲情赋》的基本意旨及其人生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活于晋宋易代的特殊动乱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向被历代评论家定位于“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歌之祖”。这种评论的确显示出陶渊明逃避纷乱世界,归复自我心灵和优美自然的本质趋向和重要精神。但与此同时,这种定位性论断也带来了一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误读倾向,而对反映诗人其他精神维度的另种心灵向往和理想追求的诗文历来均缺乏全面的探索和发掘。这种批评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在对陶渊明《闲情赋》的阐释中彰显出来。这篇一直争议颇大的作品在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陶渊明集序》首次…  相似文献   

8.
赵静  甘宏伟 《求索》2011,(2):189-191
"吴敬梓与魏晋风度"是《儒林外史》现代解读中的重要的命题。关于这一命题,学界的基本看法是:吴敬梓受到了魏晋风度的影响。而实际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是以老、庄之学为处身立命之根柢的,吴敬梓对待礼教的态度以及他笔下读书人隐逸的文化背景则是基于儒家的立场,于此,我们认为,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并不认同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9.
玄学与道教     
玄学是哲学,道教是宗教,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以《老》、《庄》与《易经》为经典;道教中人亦谈论玄学熏玄学中人亦信奉道教,玄学与道教呈交叉状态;名士与道士都热衷于玄言诗的创作。玄学由于信奉老庄、崇尚隐逸、亲近自然熏故第一次把山水作为表现的内容熏开山水诗创作的先河熏而道士由于常年与大山为伴熏故山水诗创作的题材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10.
提起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他是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更是令人神往。但对他的归隐,对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诗并记》,以前的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方面考虑得多,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陶渊明的主观思想方面研究得少,故未能探寻出它的思想根源和真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小兵 《求索》2014,(2):125-128
魏晋之际的阮籍经历了痛苦、挣扎、抑郁和绝望的心路历程,其“穷途恸哭”的情怀在唐代士人群体中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而阮籍从“隐于竹林”到“隐于朝市”的隐逸轨迹,也给同样面对出仕与隐逸两难困境的唐代士人以历史的启示。从唐代士人对阮籍隐逸方式的接受与改造,可以部分体察中国古代士人心态之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2.
《招隐士》的主旨是以道家思想反对为追求名利功业而伤生害性,引导士人疏远现实政治而企慕高蹈隐逸。其在语词、句式、造境、体式等方面受到楚地文化和屈原辞的重大影响,并有创新,最终成为汉代楚辞新声。这与作者的身份、所处地域以及时代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渠红岩 《理论月刊》2006,(4):144-146
孟浩然的人格类型是与襄阳文化密不可分的,山环水绕的家乡自然环境形成了他喜爱山水的审美倾向,当地悠久的隐逸文化又对孟浩然的隐逸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使他的隐逸不同于王绩、王维而更接近于陶渊明。  相似文献   

14.
隐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现代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民族的纷争导致知识分子理想的不断破灭,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时局动荡、政党斗争激烈的年代里选择了躲避的姿态,与当时的时代和主流刻意保持着距离,成为那个时代的隐士。他们或者隐身于佛门,或者闭户读书,或隐身于市郊研读佛经。他们的隐逸之道是传统隐逸文化的延续,无论是隐逸方式还是文学创作,都有着浓郁的古典色彩,可以称之为东方式隐逸。同时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学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追求不断呈现西化的特点。主流的启蒙文学如此,处于边缘的隐逸文学也是如此。知识分子隐逸的方式、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文学品格也发生明显的转向,出现了西方式的隐士。两种类型的隐士在隐逸方式、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点上表现了背离性的差异,体现了现代隐逸文学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6.
临安词人群是宋末元初词坛一个重要的词人创作群体 ,本文拟以张炎、周密、王沂孙为代表探讨这一易代之际词人群体的隐逸心态。隐逸既是其忠于故国的表白 ,也是其唯一的精神栖息地 ,又是其困境中的不得已之选择 ,身隐而心终不可隐。隐逸既有群体之共性又有个体之差异  相似文献   

17.
张仁香 《求索》2011,(5):200-202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蒙田对中国现代诗学家梁宗岱的影响未受到重视,学界研讨较多的是他与梵乐希、歌德以及莎士比亚等人的关系。《蒙田试笔》是梁宗岱对蒙田散文的选译,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蒙田整体思想。蒙田散文中的"隐逸"思想、开放的文化视野、世界意识、审美情感的表现等对梁宗岱诗学观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覃俏丽 《前沿》2013,(12):138-140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善于自处,沉浮自如的人物,他在为官与隐逸之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陶渊明在社会政治复杂混乱的东晋末期也有着较为复杂的隐逸思想,本文从白居易的思想、诗作着眼,对其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诗作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处世之道,以管窥他们丰富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蕊芹 《求索》2007,(6):184-185
本文从分析宋代隐逸思潮兴盛的政治、思想背景入手,简要列举了北宋隐逸思想流行的状况,认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北宋前期和中后期两期两个阶段,并具体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纪晓华 《求索》2011,(1):189-191
元代诗词大家张翥一生经历了元代的盛衰,他的诗词创作有着相通的情感内涵。词集《蜕岩词》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多元,包含了怀念昔日歌舞宴乐生活的恋旧情结,充溢着绵丽纤婉的情感流露;相对而言,更具价值的是《蜕岩词》精致的语言中包孕着深深的人生迟暮感与浓郁的家国之悲,和看透世情、心归山林的隐逸之思,并于词中灌注了深深的"病"、"酒"情结。《蜕岩词》的整个思想倾向整体上典型地体现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伤乱情怀,反映了元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是元代词坛的殿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