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未决的难题     
家暴形式的宽窄之争 如何合理界定家庭暴力,是反家暴立法的基础.然而恰恰是这一核心议题,引发了最大的立法争议. 目前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将家庭暴力定义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的侵害行为".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等一切造成或可能造成受害者身心痛苦的行为,均被视为家庭暴力.两者差距巨大,过于狭窄的家暴定义能否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家暴现实,也因此成为舆论质疑、激辩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黎鹏 《法制与社会》2012,(13):25+29
“李阳家暴”事件再次让家庭暴力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从法律的角度如何更好地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学术界已经有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已处于研究论证阶段,本文将从现行法律难以解决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提出关于家庭暴力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11,(10):49-49
对家暴立法,最重要的还在于举证责任的分摊。因为家暴通常发生于家庭内部,其他人很难看到,直接证据往往缺失,此时举证责任的承担就起到一个绝对重要的作用。反家庭暴力法可以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相关证据问题作出一些新的规定,以适当减轻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举证责任,从而降低家暴入罪的标准。在美国,如果丈夫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只要报案,施暴者很快就会被警察带走,并被提起公诉;同样,如果家长未能尽到父母监管职责,被邻居举报或投诉,一样可能面对刑事责任的追诉,并且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这正是因为,美国法律对于家庭暴力受害方的举证责任存在一定程度的豁免,体现出对弱者幼者的倾斜。  相似文献   

4.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因“家暴事件”被媒体关注,也引出《反家庭暴力法》于2011年10月立项论证,年底前完成的消息。一贯推崇“家和万事兴”的中国家庭约3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此类单项立法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隐患,造成夫妻之间拳脚相对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不仅损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和社会和谐,是诱发违法犯罪的一种原因,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近年来,家庭暴力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且造成的后果也日趋严重,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首次将家庭暴力问题纳入到法律中,从国家基本法的高度明确“禁止家庭暴力”,体现出家庭暴力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家务事”,也表明了我国对家暴现象频繁发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家庭暴力没有一套完整的处遇配置措施,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欠缺.2014年8月17日,深圳举行了深圳反家庭暴力立法研讨会,将深圳经济特区针对家暴的专门立法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6,(5):19-26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海峡两岸四地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遏制。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是中国大陆首部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其增设了人身保护令制度,为受害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海峡两岸四地的"家暴法"在"家庭"、"家暴行为"、"家庭成员"、"人身保护令制度"等范畴各有千秋。遏制家暴行为应多思考社会层面的解决办法,增强社会干预机制,以期完善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  相似文献   

7.
刘建 《政府法制》2012,(7):54-54
生活中,面对丈夫的老拳,不少妻子选择忍受,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基本等同于“打老婆”。随着家暴、虐童事件屡屡曝光,反家暴一再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夫妻一方遭遇家庭暴力之后,应当从哪几个角度保全证据?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离婚背后的家庭暴力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的反家庭暴力立法比较滞后,现有的法律条款规定得也比较原则,缺乏现实可操作性。笔者最近代理的如下案件就很典型—— 劝"断"不成反遭家暴 刘明林与张书红系大学同学,双方恋爱两年后到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在婚姻的前6年,两人感情较好。  相似文献   

9.
王世洲 《法学杂志》2016,(1):92-101
英国作为普通法传统的典型国家,对提高现代欧洲的人权与法治保障水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英国在反对家庭暴力中独特的法律定义方法,在不规定单独家庭暴力罪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对家庭暴力的压制程度,以“占领令”和“禁止骚扰令”为核心反家暴民事责任紧密地与以逮捕和藐视法庭罪为核心的刑事责任相结合,以及以组建“家庭暴力专家法庭”与“综合性家庭暴力法庭”为标志的反家暴司法体制改革,对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制建设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年初,陕西一公司高管因家暴妻子被停职的新闻事件冲上热搜,一时间,有关家暴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事件并不鲜见,但受害人公开求助的少,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如今已6年了.我们再一次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摁住"家暴的拳头."家暴不是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家庭暴力呈高发态势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2015年12月27日,《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历时多年终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法律和法治是家暴最有力、最有效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2.
人身保护令在反家暴中的法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一直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了人身保护令制度为我国反家庭暴力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由于新的民诉法中没有对人身保护令的操作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人身保护令不能得到很好的施行。本文通过介绍人身保护令制度的意义以及在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该项制度的构想,以期望人身保护令制度能够在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实践中发挥其独特的制度功能,最终达到减少家暴,维护家庭和睦乃至整体社会和谐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图为广东省深圳市一女子身着染红的婚纱,装扮成受伤的新娘,手举着“反家暴,不要伤害”的宣传牌出现在闹市街头,用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呼吁大家关注家暴问题.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当事人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而一些部门却存在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的认识误区,介入和干预不够积极,使当事人求助无门.用法治手段治理家暴,须把握以下三方面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立法的呼唤     
家暴猛于虎 我国家庭暴力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无全国范围的准确统计.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受理的家暴投诉,每年均达4万至5万件次,且呈持续增长之势.另据全国妇联调查,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8100万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总数的30%,其中90%的施暴者系男性.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对部分地区的一项抽样调查则显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34.7%.  相似文献   

15.
《政法学刊》2019,(1):49-55
家庭暴力的防治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澳门家暴法的出台几经周折,其出台背景、具体制度及实施状况颇具特色,既结合了澳门本地的立法和实践情况,又吸收了香港特区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成功经验。从生效文本来看,澳门家暴法涉及预防、救济和处罚等诸多环节,既有行政措施,也有司法手段。我国内地家暴法的出台时间与澳门家暴法较为接近,两地又均属于大陆法系地区,了解澳门家暴法的相关立法及实践,对完善内地家暴防治法律制度也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和反家庭暴力工作,并不能全然画上等号。不管有没有立法,反家庭暴力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认识,也是各相关部门的分内之事。反家庭暴力要落到实处,执法恐怕比立法更重要。首先,家庭暴力早已为法律所禁止。《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公安、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并未因社会进步而销声匿迹,我国涉家暴离婚案件呈增长之势。以实证研究为方法,对我国基层人民法院涉家暴离婚案件民事判决书中对于“家庭暴力”的认定进行分析,发现实务中家庭暴力的司法认定存在家庭暴力类型范围界定狭窄、家庭暴力行为认定标准过高、家暴事实证明标准过于严苛等问题。基于此,应从明晰家庭暴力行为的概念、构建多元化家庭暴力认定标准和优化家庭暴力证据认定规则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破坏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本文从分析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入手,提出我国在反家庭暴力立法方面的不足,进而从立法、司法层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来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舶来的法律词汇,在其被引入我国后,针对家庭暴力的相关立法体系已经发展了近20年。随着规制家庭暴力的相关立法建立,反家庭暴力法已被纳入立法议程,并且提出了草案。现针对相关立法以及已经被纳入立法议程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进行思考,从概念界定、规制范围、责任承担和规制主体等争议问题入手讨论,并分析尽快颁布《反家庭暴力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1,(31):46-46
全国妇联关于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预备立法项目。这标志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部法律的研究论证工作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