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政治义务问题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传统的中心问题。政治义务是支持、参与国家公共合作计划与服从国家法律的义务。以利益考量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理论和以同意为基础的同意理论以及以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公平理论,在证成政治义务时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克洛斯科通过提出"推定有益""相对公平的程序"和"优先规则"等概念对公平原则进行了再设计,融贯了"利益"与"同意",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公平政治义务理论,强化了以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公平理论在证成政治义务上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在碰触到不符合正义本质的国家法律时,苏格拉底与安提戈涅做出了不同选择,前者服从,后者以死抗拒,显现出公民对国家法律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遵守法律、维护法的安定性是现代社会公民对国家的第一要务,但正当性接受亦是确立法治本质中的核心要素,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政治以正义为旨归,正义的实现可以感知。实现正义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治理从德治向法治的转向。与强调义务的德治不同,法治建立在权利之上,国家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实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也面临着艰难的多重转型,这种转型体现既体现为从等级政治走向平民政治,也体现为从政治控制转向法律平衡。在转型治理的过程中,其实存在两种法律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秩序的、表现为依法管制的法律,作为自由的、表现为依法抗争的法律。因此在治理转型的过程中,法律被用以明确现代治理中的责任和程序;在权利实现的过程中,正是具体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使人们感知法律及其背后的正义,从而激发自觉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和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两位大师级人物,他们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格外引人注目。罗尔斯的正义观是实质正义,这种政治正义观独立于任何完备性学说,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而哈贝马斯的正义观是程序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由某种民主程序决定的,是通过公民之间的对话、交流、协商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决定的。罗尔斯认为,正义与合法性不是一回事,正义本质上是一个道德概念,合法性是一个法律概念;而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是某种社会政治被认可的价值,追问一个社会是否合法,就是对它进行道德批判,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合法的就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6.
金里卡研究了公民品德、工具性品德、公民共和主义、公民品德的苗床以及世界主义的公民资格等理论,是对新近流行的公民资格理论发展概况做了一个述评。金里卡指出公民资格理论的新发展表明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从正义转移到了公民资格,他说这种话语转移是政治哲学自身话语困境的一种论证转移。他认为公民资格的新语言不过是对社会制度正义问题上的争论的一种掩饰,这恐怕是新瓶装旧酒的策略。其实,公民资格理论的复兴还是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的,本文对金里卡的观点做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公民资格理论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有何正当理由要求本国公民服从这个国家及其法律?而一个自然人基于何种理由承担起一个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才是正当的?从苏格拉底选择自愿赴死到现在的两千年来,哲学家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提出了同意理论、公平游戏原则以及自然责任理论这三种主流的解释路径。本文将对这三种理论予以分析,考察每种理论的可取之处,论证每种理论的内在缺陷,最后在总结三种理论共同困境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对政治义务的有效解释不能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强调个人与其国家情感联系的国家认同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王立 《理论探讨》2012,(6):48-51
"按照需要分配"是最理想的社会正义原则,但其实践意义在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公民资格作为正义的边界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表明自身就是基本需要。公民资格具备独特的理论品格,它规定的各种权利能把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基本需要统摄起来并为基本需要的满足提供坚实的理论力量和长效的制度保障。公民资格的道德基础在于自主。  相似文献   

9.
近代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前政治的自然状态,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建构政治社会的前提。人们订立契约,放弃“自然人”过渡为“公民”,并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确立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委托,并受到契约宗旨的约束;公民的政治义务也是因自愿的契约而成为必然。这种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与自然法观念密不可分。契约论政治论证方式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个人对国家的主体地位,为近代主权国家、宪政国家理念铺平了道路;其缺点是无法协调好社会正义原则和个人自主性之间的张力,用工具理性的计算遮蔽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道德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资格为理论视角进行考察,当代多元文化主义对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集中体现为以关怀的政治伦理消解自由主义普遍式正义伦理忽视差异及差异群体权利的缺陷。差异的公民资格观念与差异政治所表达的关怀的政治伦理与普遍主义的公民资格观念所表达的正义伦理在当代的交锋与辩驳,一方面揭示出普遍主义的正义伦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在多元文化境遇中型塑更具民主意味的公民资格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1.
政治正义是政治社会中人们对政治权力的占有和行使以及它所提供的政治秩序是否正当的追问。政治正义理念表达的是人们时代语境下某种肯定性的政治正义信念,主要包括政治权力怎样获得才是合法的、正当的,政治权力如何运用与行使才是合理的、应该的,政治权力提供给社会成员怎样的政治秩序才是有活力的、好的,政治权力追求什么样的终极价值才是善的等系列信念。政治正义理念是正义理念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学理与逻辑的必然,它与法律正义、社会正义等理念密不可分,它内在地包含着政治实质正义、政治形式正义、政治程序正义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正义在批判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正义理论与价值指向。结合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精神本质,提出了以权利平等、分配正义、自由解放和人民民主四个维度为核心的政治正义内涵。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基于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均衡的分配正义"、"基于仁爱与美德统一的和谐正义"三位一体的政治正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经过四次转变,形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公民身份理论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实现公民身份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本文在梳理中国公民身份形成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本土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其中,尊重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原则,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则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条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自治权是当今社会各种自治制度的法权基础,是为个人拥有的一种固有的、体现为公民个人或集体自主、自我统治、自我决定的权利.自治权在生活世界的私人领域,表现为某个人管理其自身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在生活世界的公共领域,表现为社会团体共同享有对公共事物治理并受益的一种状态;而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民选举官吏、罢免官吏、创制法律和程序执法的权利.公民自治权是政治民主的法权基础,但又依赖于民主政治的实现.由于民主过程存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脱节,也由于民主过程本身具有不完备性,因此,实现公民自治权必然仰仗民主法治的完善以及由法治保障的各种自治实践.  相似文献   

15.
理论百科     
名词解释公民意识:公民,作为政治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民主城邦时代。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某一国公民意味着享有该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负有该国规定的义务;二是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芳 《理论导刊》2012,(4):18-20
公共理性是民主多元社会条件下,公民处理公共政治问题的共有价值观念。公共理性可以适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因为公共政策是政治活动的结果,它具有公共性并以正义为其根本价值取向。公共理性建构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理性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育、协商民主基础上重叠共识的达成以及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自罗尔斯开启西方自由主义关于正义话题的讨论以来,以博格、贝茨为代表的世界主义者试图将奠基于西方文明背景下的正义原则广泛地应用于国际社会,推行以西方价值为中心的全球正义理论。在理论与现实的政治影响下,我们有义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反思和批判当代全球正义理论中的西方话语霸权倾向。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正义的论述,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依据,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政治正义话语建构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中国而言,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为指导,吸纳与改造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良善价值,打破西方理论独断局面,成为建构全球正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名词解释     
《学理论》2008,(17):60-60
公民意识:公民,作为政治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民主城邦时代。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某一国公民意味着享有该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负有该国规定的义务;二是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不同学科对它的解释都代表着一种对建构政治合法性理论的研究图式.伦理学以道德理念为逻辑起点,形成政治对正义等基本价值的信仰,成为衡量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是否具有合法性的终极价值标准;合法性在法学中保留有"与法律一致"的涵义,因而法律实证主义将合法归结为合乎法律;社会学家认为,在符合一定价值规范基础上的支持和忠诚或依据于被统治者是否相信或赞同某种统治,来确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法律权威所要求的是法律治下的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把法律作为一个由现行的理由来看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由此就丧失了对法律进行批评的可能性。法律是一种对行为进行控制的规范,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产生欣慰的原因(理由)而进行。所以,对法律的服从与对法律的批评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