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他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择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是当代第一个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家,其“小康”概念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1984年,他进一步作了补充,把我国脱离贫困后尚未到达共同富裕的那一个发展阶段称为“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时有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使我加深了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一、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抓住机遇,发展Sj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时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联系邓小平同志的其它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建”有以下三方…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涵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按邓小平自己的话解释 ,就是“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任何一种理论形态 ,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的 ,既然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 ,又是时代、实践、历史经验的产物 ,因而它必然展示出特有的思想内涵。首先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 ,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 979年 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针对社会上一股“西化”(即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 ,就明确指出 :“为了实现四个现…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 ,继承传统思想遗产 ,反思历史经验教训 ,立足客观实际国情 ,放眼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 ,将民族复兴梦想和民生幸福追求融为一体 ,提出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邓小平将其确立为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 ,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并围绕这一目标阐述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一、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设计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正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实质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发展理论的角度去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的发展路线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内容非常丰富,这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浪潮在今天已成为世界全球性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发展是极其必要和有益的。一、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这是邓小平现代化价值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邓小平认准人民群众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他强调 ,重申 :我们的事业是不是会成功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① 他的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人民群众强烈愿望和切实要求的基础之上 ,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 ,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围绕“发展经济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这一价值导向 ,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8.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与邓小平会见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整整沉默了一分钟,然后发表了自己系统的见解。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刘海春  张力一翔 《求实》2023,(6):4-16+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很丰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邓小平同志关心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思想;指出了农业发展的动力: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两个“飞跃”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马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在对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并不盲目地追寻世界现有发展模式,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由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邓小平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寻求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前进。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中国特色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导源于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历史性选择的基本依据。“世界历史”理论有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是提出者,列宁是继承者,邓小平是发展者。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世界历史”格局中的中国国情分析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作出过不朽的历史功绩。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将表明:人类世界历史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经济,要善于引导经济,其中也包括更好地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领,对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三个倍增”有重要的作用。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努力实现“三个倍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这就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个理论的形成,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十五大报告,不仅回顾了在二十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展望了新世纪,提出了我们在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这对于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一、下世纪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设计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他还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邓小平同志如此强调要抓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成果颇丰。本文拟从“人才现代化”的角度 ,对其作一新的探讨。邓小平著作中 ,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人才现代化”这一概念 ,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才现代化思想。早在 1977年 5月 ,邓小平就指出了人才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他说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 ,没有人才 ,怎么上得去 ?”① 之后 ,他又多次强调指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 ,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 ,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② 这就在事实上提…  相似文献   

19.
黄红发 《求实》2002,3(7):19-22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 ,考察了世界格局变化趋势 ,作出了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的科学定位。把握邓小平的中国国际地位论 ,对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 ,驳斥西方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高度充分研究了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理论和一整套系统的侨务理论,将启动侨乡优势和发展“海外关系”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指导下,广东侨乡社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侨乡模式成为广东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彰显了侨动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意义。邓小平侨务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继续推进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和当前广东侨务工作的启示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