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寄托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和理解,而且对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可大致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精神标识: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新高度;(2)成人之学:"内圣"修养的道德关怀;(3)平治天下:"外王"理想的使命担当;(4)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举旗定向,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完成新时期统一战略各项任务,必须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并从中汲取智慧。从心性本体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传统哲学基础。从伦理关怀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传统价值基础。从生命智慧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国际统一战线的传统文化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凝聚全民族力量,发展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刘丽华 《新长征》2011,(10):54-5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同时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具有相通性,在推动民族复兴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互补性,两者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些讲话中,他充分肯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吸收了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需要.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必须注重"四化":即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必须课程化、示范化、活动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许士密 《探索》2023,(6):1-13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两个结合”的坚持和发展使之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合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双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是文化的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积累的伟大智慧,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华文化必将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以新的姿态和新的形式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影响和地位。一、儒家学说是注重流动和传播的文化儒家文化自诞生后,能够传播到华夏各地,最  相似文献   

14.
付启元  谭志云 《唯实》2021,(1):28-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1):8-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中国电影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8,(2):42-4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正精彩导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激进反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21世纪课题"。回望人类文明史能发现,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基本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戴木才 《前线》2022,(6):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把握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唯物史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置身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不仅需要理论创新层面的协同推进,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本国实践和面向广大群众的协同推进,方能持久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与创新力,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