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应对冷战后欧洲和世界安全局势的挑战,德国对其联邦国防军进行了改革,主要是调整联邦国防军结构,由过去的专守领土防御和集体防御,转变为一支以能力为导向的国际干预力量。联邦国防军的转型对于欧盟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和北约新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西洋两岸关系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其转型过程中,联邦国防军遇到两个重大难题:义务兵制的存废问题和国防预算不足。联邦国防军转型若要取得成功,必须尽快消除这两个障碍。  相似文献   

2.
《美国研究》2021,35(3):60-8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太空战略不断调整,先后实现了两次重大转型。美国太空战略的理念经历了从"新边疆"到"高边疆"再到"最后的边疆"两次转变,战略目标中的领导地位内涵经历了从"技术优势地位"到"效用与防御优势"再到当前"产业、规则与军事"复合推进的演化,战略资源与战略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美国战略转型由美国的逐霸本性、太空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太空民主化转型以及美国对其能力与威胁的评估四种动力协同推动而成。美国太空战略转型将对中国参与太空国际规范完善与太空治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欧盟加快了建设独立防务的步伐,通过设置军事指挥机构、提出安全战略、统一军备采购、整合军事工业等多方面努力,开始形成独立于北约以外的军事能力。欧盟追求独立防务的深层动机,源自对自身角色及全球责任的认识。欧盟推进军事一体化的目标不是为了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集团进行军事对抗,而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经济地位、实现欧洲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观提供军事力量的基础。欧盟将通过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军事体系,获得对全球事务更大的影响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另一个力量极。  相似文献   

4.
何奇松 《德国研究》2005,20(4):25-30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防务一体化取得了相当进展,表现在:实施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制定共同的安全战略;欧盟独立防务机构陆续建立;国防工业在欧盟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走一体化道路;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并独立执行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5.
欧美安全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北约与欧盟独立安全与防务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结构下,欧盟独立安全与防务建设的自主性有限、能力建设长期不足。如今,在内外安全环境恶化、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政府调整北约政策的背景下,欧盟25国于2017年12月启动"永久结构性合作",目前已涵盖两批共34个合作项目。"永久结构性合作"是一个有雄心、约束力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机制,呈现出欧盟安全与防务领域灵活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但是,当前成员国对欧盟防务的"战略文化"和安全威胁认知存在较大分歧,"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聚焦领域和审查机制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欧盟只能获得有限的战略自主性。"永久结构性合作"在资源获取方面与北约构成竞争关系,但在能力建设方面与北约互补、互用。从这一合作机制的设计来看,欧盟预计将通过"永久结构性合作"构建强大的北约"欧洲支柱",提升对北约防务的贡献度,从而协调欧盟安全与防务一体化和北约的平衡发展,使欧美安全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刘 《德国研究》2000,(1):49-53
一、赫尔辛基会议1 999年 1 2月 1 0日 ,欧盟 1 5国的首脑们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 ,就运用欧洲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政策来更好地解决危机达成了共识 ,从而朝着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最后的主席声明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第一 ,各国领导人决定最晚要在 2 0 0 3年组建一支可在 6 0天内部署完毕 ,并且至少能在冲突地区驻扎一年的快速反应部队 ,人数为 5到 6万。这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部队使欧盟在北约不愿介入的情况下也能采取军事行动 ,从而可以全面执行欧盟确定的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7.
夏立平  孙崇文 《欧洲研究》2012,(6):73-86,165,166
冷战结束后,北约核战略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迄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劝阻"战略阶段;"慑止战争"战略阶段和"挂钩"战略阶段。与核武器国家的核战略相似,北约核战略也是由五个具体政策构成:声明政策、发展政策、部署政策、使用政策以及核军控政策。影响北约核战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北约面临的战略环境和北约内部关于核战略的辩论影响重大,而美国在北约核战略制定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萨科齐总统执政后对法国外交和防务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法国在2009年4月北约60周年峰会上正式全面重返北约。左右法国全面重返北约的要素繁多复杂,文章从法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国内方面,主要分析法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经济危机下萨科齐政策的调整和法国国内社会力量的支持;国际方面,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新形势下北约的战略调整。法国全面重返北约,标志着法国彻底回归西方,有助于促进法国在北约内部改革和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展。对美国,法国重返北约可帮助美国缓解中东地区的军事压力,促进双方在国际安全问题的立场上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自1985年开始进行一项“东南亚防御与发展”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国防开支,军事思想与发展,武器获得方式等。至1988年底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当代东南亚》季刊1988年12月号专辑,发表了其中五篇研究成果。现将其综合成三篇系列文章:(1)《东盟防务战略与军备调整》,(2)《东盟的武器生产与出口》,(3)《五国联防与文莱防务战略》,分期刊载。这些文章的内容,包括观点与用语等皆根据原著。  相似文献   

10.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法国安全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经历了国防委员会、国内安全委员会和国防与国家安全委员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从戴高乐1959年出台《国防组织法》规范国防委员会,到1986年希拉克成立国内安全委员会,1997诺斯潘重新启用国内安全委员会,2002年希拉克重组国内安全委员会,再到2008年萨科齐将国防委员会与国内安全委员会统一起来,重新建立国防与国家安全委员会,法国的国家安全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每一次变革与法国面临的安全需求机密相连,也跟领导人的安全观念密切相关。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防委员会的组建、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内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与国防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计正是反映了法国安全需求和国家领导人安全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张景全  罗华婷 《东南亚研究》2023,(1):106-129+157-158
新加坡是印度在东南亚全方位和最成熟的安全合作伙伴,也是印度最亲密的安全伙伴之一。自提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新加坡的防务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主要表现为海军演习的地理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并从海军合作扩展到陆军、空军合作,防务安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国防工业合作潜力较大。地缘因素、政治互信、战略对接和安全威胁是两国加强防务安全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新防务安全合作将不断加强和深化,海上安全合作则是两国防务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支柱。同时,印新战略视野的差异、有关印太地区安全秩序构想的分歧以及新加坡的防务外交传统决定了两国防务安全合作的限度。印新防务安全合作的强化对中国周边海洋战略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未因对手的消失而瓦解,而是通过扩大组织、出台新战略和实施新行动找到生存依据并获得新的发展。在北约的新扩大、新战略和新行动中,中东欧国家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令北约成员国从16个增至30个,拓展了北约的疆域。东欧剧变带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战争促使北约提出新的战略概念,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危机更是成为北约新战略的试验场。中东欧国家参与了北约在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动以及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针对俄罗斯的军事部署,做出独有的贡献。同时,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也给北约在决策效率、行动能力、责任分担和价值观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不过,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有限,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不大,这些挑战不足以危及北约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何奇松 《美国研究》2005,19(4):114-131
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进行了重组,一方面组建了巨大的国防承包商,另一方面走军民一体化道路,并在武器装备上进行国际合作,以构建新的国防工业体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是冷战遗留下来的国防生产能力过剩,也是美国希望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改变和军事转型的需要,以及新军事变革的需要。美国国防工业的重组也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在保持美国科技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为保持美国一超独霸地位提供条件,扩大大型国防公司对国家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严荣 《德国研究》2010,25(2):52-58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与北约军事防务体系的关系渐趋紧张,具体表现为美国要求德国为其国际收支赤字提供补偿。面对美国施加的金融压力,德国为了保护政策自主权,先后采取了各种战略,包括拖延调整、增加调整的交易成本及减少调整的财政成本等。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有助于全面理解国际金融体系,也有益于思考当前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受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区域内安全依赖减少、东南亚安全格局复杂化、中美竞争博弈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越南国防政策进行了如下调整:积极修订《国防法》,提出“海上全民国防阵势”新概念,完善青少年国防安全、边疆教育基础教材,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国防预算优先投资边境地区与海岛,在“全面”与“全民”国防中实现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同步加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与合作,将非传统安全问题视为安全合作首选,大力监管和抵御网络安全问题,提高非传统安全防御能力;针对南海问题,采取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应对策略,一如既往践行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的整体趋势;积极推行军工合作新模式,借军队现代化、军备科学化发展契机促进军工产业先进化、合理化发展;战略上,将外交与防务紧密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元化防务合作体系。越南国防政策灵活周密的调整,充分体现出小国战略的柔韧性及主动性,有效推动越南国防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东盟成员国提高国防安全防御能力、区域治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军  张品 《俄罗斯研究》2007,50(6):65-70
冷战后随着欧洲政治安全格局的变化,欧盟、北约对俄罗斯的战略也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对比分析欧盟、北约对俄罗斯的政治认同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延伸稳定战略,可以发现两者对俄战略的一般规律,即都通过政治对话提升伙伴关系,通过吸收新成员国实施空间上的扩张,通过参与欧洲周边地区及国际重大事务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从差异来看,欧盟表现为强经济,弱防务;而北约则表现为强防务,弱经济.  相似文献   

18.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9.
军事存在是美国在东南亚维护霸权的重要工具。美国2010年宣布重返亚洲以后,继续强化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并且在经济上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政治上推行人权价值观,这构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即驻扎军队和军事装备、举行多边和双边军事演习、资助东南亚各国军事人员赴美国培训、对东南亚国家实施军售军援。美国通过这些方式使多数东南亚国家在防务政策上倒向美国,也确保了美国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南海主要围绕着岛礁建设、航行自由、争端解决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战略博弈。其内在根源,主要是两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不同、海洋政策主张存在分歧以及两国对南海地区主导权(或曰影响力)的争夺。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利用南海问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长期存在;同时,中美两国因互有所求、相互借重不断加深,也不会因南海问题彻底摊牌,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保持总体可控、斗而不破的总基调。但由于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持续加大军事力量的投放力度,两国军事力量正面交锋不断增多,不能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相对长消,美强我弱、彼攻我守的态势将逐步发生逆转,我将稳步提升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