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跃  刘娴贤 《思想战线》2007,33(6):15-20
国家和社会在民族地区实施的社会调控,不仅是关系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来自经济制度、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文化等多重的变化成为影响民族村寨中社会调控的重要因素。传统社会组织同国家力量之间的相互磨合,使民族的小社区同国家的大社会紧密相连,二者在矛盾中不断发展适应,成为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
泰北清莱府美斯乐村聚居着近二万名云南籍华人。50多年来,他们在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艰苦奋斗,转变观念,奉公守法,主动融入主流社会,赢得居留国政府和友族的信任;另一方面,泰国政府实行平等相待的宽容政策,采取各种提高华人生活水平的措施,也是华人得以较顺利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文安 《思想战线》2011,(Z2):328-330
泰北云南华人社会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而泰北华文教育由于国内外的背景,以及与台湾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华文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政治文明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民间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所具备的资本实力雄厚、资源动员能力强、协调能力过硬等特点,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他与政府部门彼此协作,与广大群众直接接触,有利于解决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水平。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既有极大的必要性,又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是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形式,尤其是基层社会组织的完善能促进社会治理质效的提升。在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地区治理历史进程中,清代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变革发展,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以史资政,鉴古知今,探究云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组织变迁脉络及动因,可为当今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民族政治文化的反映,更是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石,但是民族传统在信息社会和媒介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在党和国家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在认识以少数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探讨它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及可能性,并对民族传统的社会治理采纳方式进行探订。  相似文献   

7.
徐洪刚 《传承》2012,(13):86-87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是指公民、社会舆论机关以及社会团体组织为保证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而对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的监督。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制约性的特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法制建设和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的妇女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地方治理功能,具有与其他地区妇女社会组织不同的特点:数量与规模较小,组织以妇联为依托,草根性质的组织发展空间有限,受民族宗教影响较大。呈现出的问题有:受传统的性别意识影响,民众缺乏慈善意识,政府缺乏倡导,组织内部治理不力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企业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企业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商业交易的新型组织形态。社会企业所具有的双重特征,使得它在解决社会问题、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地弥补了政府不足所带来的空白以及传统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所固有的内在缺陷。阐释社会企业的内涵,探究其兴起的背景,分析其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厘清它与其他组织的异同,为推动其在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民族社会都会注重在成员个体因素之外寻求外在力量来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设立某些组织、机构,制定规则、法律,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民俗和习惯法的力量,引导或强迫社会个体遵守社会规范。借助这些外在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即为社会的外部控制。侗族传统社会外在控制诸方式主要有社会组织控制、社会舆论控制、风俗习惯控制和习惯法控制。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规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普世的行为准则。构建以政府诚信为主导、个人诚信为基础、企业诚信为引擎的社会诚信系统是社会良序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立足之基。夯实社会道德生存基础,应悟鉴中外社会诚信运作模式,健全教育机制,强化思想引导;完善评价体系,严格诚信记载;落实监督程序,严肃失信惩戒,构建一个长效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这不仅是我国转型期的时代要求,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自身要求。虽然社会组织已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社会组织参与的范围较窄、程度较低、能力较弱。因此,如何破解社会组织发展困境,创新社会管理主体、构建多元参与新格局,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浅析行业、中介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是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依法规范发展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一环,而阻碍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制度藩篱仍在,所以,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社会组织实现规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社会组织主要指独立于政党、政府等传统政治组织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体。新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而出现的新型组织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新社会组织日益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社会组织党建也逐渐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杨子强 《楚天主人》2013,(12):50-50
<正>传统社会强调政府管理,并且是一元化管理,而现代社会强调社会治理,并且是多元治理。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要有新的角色与政府分担治理职责,而社会组织就是一个新的角色,它是除政府以外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建设蓬勃发展,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责。但是,我国由于立法的滞后,社会组织建设尚存在很多问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政府职能转换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热情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发展社会组织事实上正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重要的支撑。我国社会组织正在不断发展,但立法滞后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伴随政府职能转换和政社分开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18.
"化賩":丽江古城纳西人社会整合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整合及文化融合的要求,使得丽江古城纳西人的"化賩"发展到现在由原先单纯以金钱储蓄和物质互助为目的而自发组成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演变成不同社会群体为社会资本而构建一个新的逾越家庭、家族、民族和地域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民间组织在转型期对社会整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是纳西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吴洪彪 《群众》2012,(7):30-30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的积极因素,让社会组织真正履行“润滑剂”、“减压阀”、“调节器”等独特功能,有效形成“中间协调层”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移民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的重构与延续,既传承了中国血缘与地缘重合的共同体传统,又呈现出时代新特征。民族地区多民族移民村落共同体建设,强化地缘意识,实现了由血缘“多元”走向地缘“一体”。文章选取AH村为研究个案,探究了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民族互嵌结构体系建设是移民乡村社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共同体精神培育是移民村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