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指导下,中国需要发展以"有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有效国家安全战略应追求增强的安全、相对的安全、开放的安全、可持续的安全、全向度的安全、发展的安全、共同的安全、统筹的安全和避免过度安全化的安全。中国实现国家安全持续发展和有效安全应秉持的战略指导原则为:安全与发展共进,应对与进取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合作与反制并用,内部与外部统筹。中国需要减少应对性思维,增加进取性思维,在安全问题上学会不断转化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安全环境的能力。有效安全需要建立一个统筹、高效、专业、法治的国家安全体制,提升国家安全体制的执行力。有效安全的外部布局需要按照"全向有序、内外兼修、能力相称"的原则。通过阐述中国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宗教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海外安全等十个领域的状况,实现有效安全的界定,存在问题的评估,并分别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战略举措。中国要汲取美国和苏联在安全问题上的教训,两者分别在冷战后期以及九一一事件后将局部安全问题扩大化、过度化,导致国力消耗,资源分散,能力不相称,最终使得安全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中国要重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共进与互补性,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安全发展道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的安全智慧。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构建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国家安全学学科就犹如沙滩上的知识大厦,毫无根基可言。深刻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内涵,以国家安全问题为导向,遵循“问题→过程→结果”框架构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可使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认知、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行为、国家安全极限等内容形成严密的逻辑整体。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以国家安全问题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国家安全问题构成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问题的“过程”和实现国家安全的“结果”的前提和保障。在“过程”中,国家安全问题通过国家安全认知、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行为等要素的组合及其应用,得到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极限作为国家安全目标实现的“结果”,意味着国家安全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必然导致安全困境,最终无法实现国家安全的目标。追求共同安全是国家安全极限应有之义。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遵循“问题→过程→结果”框架来构建其理论范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宋国新 《东北亚论坛》2024,(2):17-33+127
“一带一路”是维护共建国家安全、破解沿线安全困境、推动区域和平发展的实践创新。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区域安全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安全成就,即从理念、器物和制度三个层面构建了以发展为导向的区域安全合作新模式,积极破除“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批驳西方对“一带一路”建设非安全问题的渲染,对区域安全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治理平台,强化了共建国家的安全互信、抑制了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正在铲除战争、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等滋生的社会土壤,有效维护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卫生安全、生态安全和数据安全。然而,共建“一带一路”依然面临诸多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以及国际舆论的泛安全化渲染,导致单纯以发展来促进安全的成效相对滞后和减弱。为此,从以安全保发展的视角出发,共建国家需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不断深化多层次、复合型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国际舆论的正向引导机制,持续优化沿线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的变革与创新。安全环境研判方面,对国内安全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对周边安全的认知更加统筹协调、对国际安全认知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安全内容认知方面,认知内容日益丰富,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安全维护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经安全实践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需考虑内外因素并注重其联动性、坚持核心安全需求的底线和安全维护手段要以和为贵、文攻武备。展望未来,其重要启示在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要注重安全需求与安全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安全能力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不断促进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东北亚安全战略与安全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尚未对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加以明晰的认知与界定,加强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可从外部环境、内在结构、现实挑战和护持策略等多维度作一全景审视。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的环境处于既非霸权稳定又非均势和平的地区特殊安全结构之中,处于实力变异进程中稳定性趋弱的地区安全秩序之中,其实现面临难以消解的结构性困境。从东北亚安全利益的内在结构看,可分为从核心到边缘的四个层次: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和生态安全利益。这四个层次的安全利益在现实层面分别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多层次的东北亚安全利益,亦须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态诸维度加以维护,制定和实施全面、有效、可行的区域安全战略。为维护和实现中国的东北亚安全利益,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实力求和平;超越传统战略思维,以新安全观导向的地区安全战略来弱化和消解东北亚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6.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俄罗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三大产业的竞争力均较弱,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较差,因而俄罗斯产业安全度总体评价"较差"。生产要素的安全状况与产业安全状况密切相关,俄罗斯的资源安全状况最好,劳动力安全状况最差,资金安全状况、技术安全状况和市场安全状况一般,这使俄罗斯的产业安全总体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从而对俄罗斯的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本刊提倡安全研究的中国视角、中国话语、中国议题,力争体现中国特色,将国际化和中国化结合起来,主要设有安全理论、安全战略和安全议题等栏目。安全理论涉及安全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流派、范式以及方法论等;安全战略包括在国际关系中如何实现安全目标、改善安全关系的策略、手段、途径和方法等;安全议题主要探讨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  相似文献   

8.
安全不可分割是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原则。这一概念经历了和平不可分割、欧洲安全不可分割、俄罗斯—大西洋安全不可分割以及全球安全不可分割四个发展阶段。其理论内核为主体间安全不可分割、安全风险复合体不可分割、全球安全社会不可分割;其实践主张包括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以及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全球安全倡议以“均衡、有效和可持续”为基本框架,通过威胁驱动、利益驱动和认同驱动促进全球安全不可分割,进而促进国际社会的普遍安全。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体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家政治安全在内容构成上包括国家政治思想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政治活动安全三个部分。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归属在内的"权属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国家权属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在内含"人民主权"观念的社会主义国体中,政治安全最核心的内容是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在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需要时,特别是在国民具有变革现存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普遍要求时,政治变革便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而也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虽说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本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只有国民安全才是国家安全及其所包括的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包括政治安全活动在内的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安全概念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提出为国家安全理论和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凡是对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的安全状态和维护这种安全状态的安全能力造成危险和威胁,并被列为国家安全议程的问题就是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具有两个内在逻辑: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它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感受的结果;国家安全问题不是源生的而是衍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内在逻辑使国家安全学学科具有独特的"横切延伸性"特点,正是这种"横切延伸性"使国家安全学学科成为一门具有典型兼容性、应用性、跨学科、交叉性的新兴独立学科。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信息、生态、太空和气象等学科密切相关。作为一级学科的国家安全学,其二级学科方向应设定为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国家安全法治、国家安全管理、国家安全情报研究与实践以及国家安全网络空间技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路径是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试点先行、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1.
12.
论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上海合作组织第三次成员国元首会议决定加快组织常设机构———北京秘书处和比什凯克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建设进程 ,预示着上海合作组织经过成立后的两年初创时期 ,将作为一个正式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 0 0 1年以来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的发生 ,对欧亚地区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完成了基本的组织机制建设后 ,上海合作组织继续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哪些主要的困难、可能会迎来怎样的前景 ,将是所有关心这一组织的学者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Last year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marke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ing.During this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reached in carrying out cooperation in three major areas,i.e.security,economic cooperation,as well as the humanitarian "basket". Combating terrorism,separatism and extremism is a matter of special prior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CO's task on ensuring regional stability and security.This is a solid and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SCO basic principles,the policy of gradual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1 In practical terms,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documents such as the Shanghai Convention on combating terrorism,separatism and extremism,the Counterterrorism Convention,as well as triennial Cooperation Programmes on combating terrorism,separatism and extremism represents an unconditional priority for the SCO in the security field.The Regulations on political diplomatic measures and mechanisms of SCO response to events jeopardizing peace,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dopted in 2009,as well as its revised version being updated currently,are aimed at serving the same goal.  相似文献   

14.
国际视野中的"上海合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国际观察》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专门邀请了海内外有关学者,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专题,围绕着四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这四个问题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绩和不足,它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它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组织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从学术层面、从不同国家的角度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上海合作组织,以期对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继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欧亚大陆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多边安全组织,对该地区的安全负有不可回避的重要责任.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为欧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该组织的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同时还要克服一些困难和制约性因素,需要不断充实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欧亚大陆地区安全赢得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上海合作组织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合作组织(SCO)6月17日将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第四次峰会。峰会期间,不仅要签署各种相关法律文件,SCO地区反恐机构正式挂牌,讨论该组织本身的地位、会议机构组成人员的外交豁免、东道国地位、观察员国地位、对话伙伴国地位等深化机构组织运作的相关问题,而且将对外交、安全、经济、交通、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作出重要决定,并就与东盟建立对话机制进行探讨。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而言,本次峰会的意义为何?是否意味着SCO合作领域及其功能的扩大?区域合作的深化?何种区域合作模式有利于成员国的发展?为推动这种区域合作的顺利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以使上海合作组织能够在全球扮演更具特色的建设性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本期特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五位专家举行对谈,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The maturing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now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n important stabilizer for Eurasia.As a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mechanism,the SCO should base its core values on a Eurasian Doctrine. Such a doctrine should take Eurasia as a single geopolitical region,a united geo-economic space and a broad platform for multiple cultural exchanges. The SCO’s future agenda should include: further development as a multi-function political,economic and security organization; expansion fro...  相似文献   

18.
上海合作组织是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共同参加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它对于中俄两国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提高地区影响力以及实现国家利益等都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国情差别,中俄在该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诉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对于组织的发展以及两国在此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格冲突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变化使上海合作组织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冲突除导致俄美对抗加剧给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提出严峻挑战外,当事国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对前苏联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态度,都会对上海合作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应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有所突破,在地区安全(如阿富汗局势)上有所作为,以保持该组织的良好状态和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上合组织不仅在发展上有广阔的可能性,同时也存在发展的限度.对可能性和限度的客观认识是有效地发展上合组织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五个方面对上合组织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政治地理空间、成员扩大、政治合作、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