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发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重点,把区域化的布局和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相结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代销、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1995年,中共官渡区委六届七次会议正式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至今,全区农业已以“九大”商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龙头向产业化方向逐步迈进。  一、调结构,打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从1…  相似文献   

2.
黄泽夫 《政策》2006,(9):30-3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反映这方面的情况,本刊专门开设“农业产业化巡礼”子栏目,从本期开始陆续介绍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一些典型经验,敬请各地关注。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前沿》2008,(6):64-66
特色农产品是甘肃地区的优势资源,产业化经营是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唯一途径。为此,甘肃省应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实施区域化布局战略、品牌培植战略和结构优化战略。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高”农业与振兴广东山区经济彭志刚山区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其优势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但是交通、能源、通讯、科技等基础设施却比较落后,资金、技术短缺。因而,山区发展二、三产业制约因素多、难度大,选择优先发展“三高”农业,可能相对优势较大,难...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农业产业化,就是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达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简单地讲,拳头产品(龙型企业、公司)十支柱产业(或基地)十一体化经营,就是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新阶段江苏农业要在更高层次上求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明确基本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促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化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制约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很多,需要丘陵地区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突出工作重点,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易炼红,龙方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正在推进的“第二次革命”,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农业资源条件,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补偿、自我调节、自找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是我国…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运用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化,就是按产业组织发展农村经济,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破封闭的农业发展格局和管理体制,建立新的市场农业管理体制和新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就其本质而论,是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途径和组织形式。产业化经营就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在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宁都县坚持“农业立身”工作方针,在发展“三高”农业工作中,把席草生产、草席加工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当作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新的增长点来抓,致力培育草席产业链,推进草席产业化。1998年草席产业实现产值2100万元,上交税收32万元,席农人均增收...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在总结一些地方实施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内涵通常表述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使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孝感市孝南区距九省通行的大武汉仅50多公里。全区辖18个乡镇场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76万,农业人口61万,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大区,也是全国“一优两高”农业项目示范区。我们注重发挥大城郊优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以实施“一优两高”农业示范项目为契机,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着力开发农业大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大市场,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业新格局,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到“九五”末,力争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陇南地区在“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的经济发展新思路指导下,大力开展了以经济林果为主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支柱产业建设,大搞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探索出了一条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 ,推进农业向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产业化主要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教科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一、达旗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达旗是农业大旗 ,但现在还不是农业强旗。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连年增长 ,农民虽拥有丰盈的米袋子 ,却没有充实的…  相似文献   

16.
加快发展湛江“三高”农业的思考何辉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前进。“三高”农业,首要的是高质,必须在高质的基础上争取高产,才能提高农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户面向市场,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合理调整区域布局,促进优质农产品向主要产区集中。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出口。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十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形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由农民给企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含义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把农业这一产业(产品)与其相关的生产、加工、销售及其服务等各个经营环节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并以入股或经济合同等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其彼此协调,互相促进,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在我国基本形成共识,成为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三高”农业振兴山区经济邹继海高州地处粤西山区,全市总人口136.4万,土地总面积491.5万,其中山地375万亩,耕地64.9万亩,是一个人多田少的山区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农村改革,大胆地调整农业作物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地形成了以粮...  相似文献   

20.
兴安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立足农业产业化基础,做活“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龙头企业拉动和品牌化经营”四篇文章,着力发展“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工业农业”,强势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