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不久到杭州,很自然地想起了前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的父亲李蕴璞老先生。李老是我1984年从学校分配到苍溪县政协后遇到的第一位老领导,时年八十有余,鹤发童颜,身体单薄。虽年事已高,但每天仍由其儿媳和我们几个年青人接送至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伏案工作。其老骥伏枥的精神令人动容。李老是中共地下党阆(中)、苍(溪)、南(部)中心县委第一  相似文献   

2.
十年以前我就认识溥杰先生了。当时他告诉很多人他正在写《自传》,他的《自传》的出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有位李老先生正在协助他整理,因为整理者也已年老,进度比较迟缓。不久李老先生不幸车祸丧生,整理《自传》的工作就搁置起来了,溥杰先生想亲自动手,他实在公务繁忙,抽不出空来。1990年溥杰先生回到日本探亲,一位日本作家知道溥杰先生的《自传》尚没有写成,提出要给他写《自传》。溥杰先生回答他:“我有我的祖国,这件事我要请示我的国家。”回国后  相似文献   

3.
今天 ,《李尔重文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 ,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李尔重文集》的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李尔重同志不仅是一位担任过重要党政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家 ,同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著作等身的老作家 ,是我国文学界的前辈和长者 ,深受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尊敬和爱戴。在此 ,我们谨向他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李尔重文集》集中了李老近七十年来勤奋创作取得的优秀成果 ,堪称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版 ,不仅是李老的光荣 ,也…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常委李铁铮先生,曾是国民党资深的外交官,一九四九年九月放弃高位,留居美国,连获两个博士学位,又开始了后半生的学术生涯。一九六四年,正当他在美国学术界影响和地位达到高峰之时,却毅然返回了祖国。对于他传奇般的经历,海内外报刊都有报道,本刊亦于一九八一年八月作过介绍。现在,李老本人又把自己的晚年写作和生平自述辑录到一起,自谦为《敝帚一把》,由他的好友、我国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书名,一九八三年在香港由长青出版社出版,去年又经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内地印行。李老大作,内容丰富,文笔洗炼,感情充沛,言论  相似文献   

5.
刘汉 《春秋》2017,(1):16-22
到军政干校去1938年12月间,山东纵队5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找我谈话,要我到5支队所领导的“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军校”)去担任副校长,该校校长由高兼任,副校长实际上要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我当时入党不久,突然要我担任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自觉力不胜任。  相似文献   

6.
初涉职场的新人,最初总是怀抱着理想和热情投入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当中。然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中,他们屡屡受挫,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职场困惑。“很迷茫”是他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虽然很迷茫但又不知道要怎么去改变,因此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在他们的手上溜走,就这样三年五年后他们还留在原地或是进步一小点。所以,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经验。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荣幸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回想起第一次参加大会,由于缺乏履职经验和能力不足,开始是激动兴奋,到后来逐渐转变为茫然、焦急和紧张,就这样参加完了大会的各项议程。两年来,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调研,如何思考。今年3月即将召开第三次大会,我不再有第一次的惶恐、焦急和茫然。我明白了学习是提升履职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知道,要当好一名代表,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公  相似文献   

8.
“多于少说,什么都干!”曾帮助过我的副教授先生说。“凡事先都要把困难想得多些。最重要的是,要跟上下级搞好关系,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公共关系学问问题!”为我介绍工作的民政局长这样开导我。 我耳聋,退伍返乡10多年,卖字数年之后,我有幸应聘到广东佛  相似文献   

9.
从那以后,不管有多么忙,我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妻子…… 口述者:范先生 婚龄:8年 都说婚姻有个“七年之痒”,这个词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是说我和妻子的感情不好,而是我们的婚姻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危机。现在回想起来,它的责任主要在我。 我和我太太来自同一个城市。双方父母的家只相隔一条街道。从16岁我们认识到26岁结婚。感情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和考验。我太太身材娇小,性格温柔。记得那些时候我经常叫她“小猪”,走上红地毯的那一天。她对我说:“从今天起,小猪正式交给你了,以后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相似文献   

10.
观察记者访浙江东华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小明——我是1972年到浙江民航局当兵的,1974开始从事通用航空工作,成为一名专业飞行的技术员。像我这样,从那时候开始30年来一直跟通用航空打交道的,在全中国都找不出3个来。1985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74号令允许地方政府兴办一批运输航空公司,此后政策进一步放宽,1995年的时候,我开始在温州筹建通用航空公司,当时国家对办通用航空公司的要求非常严格:要具备  相似文献   

11.
罗忆  黄艳 《世纪行》2013,(10):46-48
李南杰先生相貌清矍,身形清瘦,举止优雅,谈吐斯文,是一位和蔼可亲、睿智博学的长者。李老今年80整,因他曾担任荆州市群艺馆馆长,我们一帮爱好楚文化的朋友都叫他李馆长。 前几年,我在荆州工作,有幸认识了李馆长,一来二往,见识了不少荆楚文化的精髓,并由此与楚玉结缘。  相似文献   

12.
刘裕秀 《当代广西》2005,(17):40-40
我叫刘裕秀,是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站长。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当了19年兽医了。“一个女孩子,搞兽医,风吹日晒,又脏又臭,没什么出息,走走门路改行到其他单位去工作吧!”记得1986年从畜牧兽医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仁义镇畜牧水产推广站工作时,许多亲朋好友都这样劝说,开始我也有了动摇。有一天,一位农民大妈焦急地对我说,她家的耕牛快要死了,要我帮她看  相似文献   

13.
王珺 《传承》2013,(1):80-83
未来30年会是怎么样?我想这个问题要想说清楚未来30年恐怕先从我们建国以来两个30年怎么走过来的说起,我跟大家简单勾画一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未来30年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三,假如按照这样一个目标走下去的话,我们如何走好,这涉及到国家的政策,也涉及到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我要谈一谈我所认识的中国女作家。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刚刚建国时召开文艺界代表大会,那时只有十三名女代表,也即後来的中国作家协会最初的十三名女会员。到一九六六年,有了五十五名女会员。而现在有一百九十七名了(各地作家协会分会会员不计在内),是一支可观的队伍。我觉得,要了解中国这些作家的作品,先了解一下她们是些什麽人,是会对了解作品有帮助的。是什麽使她们要这样写呢? 我想把这些女作家按年龄分组来介绍。这种分法可能很不科学。但是要按风格、按题材……等等来分,就更难分得准确。年龄组之间必然有交叉,但是我想不出别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梦     
1972年,我25岁。当时招收工农兵学员,截止年龄是25周岁。1972年3月26日,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公社四面办指定了3位同志到县里检查身体,准备上大学。羡慕他们。假如说我计划一百件事情要做,现在第一件都还没有做成。”  相似文献   

16.
温柔的效应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大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对温柔、敦厚的蔡老师的一段描写,体现出了蔡老师对学生的温柔、宽容和慈爱。我上初中学这篇文章时就曾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样的老师。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温柔、慈爱对于教育的重要。孩子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冬初的一天,美国费城《中华周报》社社长胡冷才先生,特意驱车200多公里赶到华盛顿,为即将回国的李国基同志饯行。在宴席上,胡社长满怀深情厚谊地说;“李先生,您的回国使我们减少了一个权威的政治评论家,是我们报社的一个重大损失!真希望您能再来美国,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与尊严,与我们一起并肩战斗!”李老深深地被这位已离开中国50年的老华侨的肺腑之言,感动得热泪盈眶。 说起李老与《中华周报》的友谊,还有一段缘由哩。  相似文献   

18.
王茜 《台声》2011,(6):57-57
李韶东,台湾省台中市人,受父亲影响,年轻时即参加反日反蒋斗争,1947年参加“二·二八”起义,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从台湾经香港辗转到达解放区烟台,加入革命队伍,参加了南下解放上海的战斗。建国后,李老先后在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和宝钢等单位工作,直至1984年离休。2011年5月12日,李老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市的张泽新咨询:2009年1月,我应聘到一家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双方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该合同约定试用期为2个月,试用期满后我继续工作。今年1月合同到期后,因公司缺一名电脑操作员,我被调换到公司微机室工作。但续签劳动合同时,公司却以我调换岗位为由要在合同中再规定2个月的试用期。我认为这样不合理,请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人大》2011,(4):42-42
克拉玛依市的张泽新咨询:2009年1月,我应聘到一家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双方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该合同约定试用期为2个月,试用期满后我继续工作。今年1月合同到期后,因公司缺一名电脑操作员,我被调换到公司微机室工作。但续签劳动合同时,公司却以我调换岗位为由要在合同中再规定2个月的试用期。我认为这样不合理,请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