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持续上升,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首先,从安保环境、安保要人、安保执勤队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安保工作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了安保工作中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认为"安保主体和安保措施"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和根本;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应对措施,分别是树立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安保工作形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五个方面,为安保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侯雷 《行政与法》2013,(8):7-1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网络突发事件频发这一新的社会问题,也对地方政府管理者提出了,必须提升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的要求.为了有效化解网络突发事件,地方政府需要贯彻公开透明、及时处理、法治与疏导为主的基本原则,并从完善立法、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采用舆情监控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海防 《法制与社会》2013,(26):200-201
如何有效应对涉警网络舆情,是公安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陕西"房姐"事件的梳理,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形成规律,以及公安机关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和优化处置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刘力皲  邓瑶 《法制与社会》2014,(22):135-137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网络涉警舆情及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多。为有效防控和化解舆情危机,湖南长沙市公安机关陆续采取了建立公安门户网站、增强网络信息发布、严密网上监控、强化涉警舆情预警机制等措施,但仍不尽人意。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营造警、媒友好关系,来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的新平台,对于塑造政府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务微博的出现对政府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面临形象工程导致“僵尸微博”大量存在、管理团队不够专业使政务微博陷入舆论漩涡、舆情应对能力不足造成信息传播不及时、网络安全风险影响政府形象等困境.本文认为,应从突出政务微博内容的亲民性、加强管理的专业性、注重舆情应对的及时性、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5,(1):108-1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现实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疏导存在理念有偏差、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机制不健全、疏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向意见领袖借力、严把网络关口等措施,以期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疏导水平。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已成为政府职能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样本,基于实证分析,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三个研究类目、十个研究子类目,对暴恐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整体到具体的分析,提取关键要素,总结影响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的关键结点,对症暴恐事件后舆情传播阶段及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进行剖析,为政府应对暴恐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叶芳  戚自军 《法制与社会》2010,(26):185-185,207
网络舆情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观点、立场、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主要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处置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冯燕萍 《法制与社会》2010,(35):168-169
互联网时代,与检察机关直接关联的“涉检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并冷静面对的课题。涉检网络舆情具有扩散性、放大性、不可控性、影响不确定性等特点。本文指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必须转变思维,与时俱进,强化从检人员素质,正确面对,充分利用自身和外界的各种条件正面应对,有效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法院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司法审判面临严峻舆情危机的挑战。公众熟知并密切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个案研究表明,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两者之间具有实现和谐互动的内在基础。要实现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法院必须把握好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正面及时回应,坚守司法底线,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构筑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关系,具体机制和举措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等以及实现对司法舆情的程序性回应与吸纳、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涉警舆情在网上形成、传播、蔓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公安队伍的建设,引发涉警舆情危机。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具有突发性、聚焦性、破坏性、难控性、偏差性的特点;其内部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公安人员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舆情危机处置上应对不力,外部根源在于危机的产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必然结果、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机构性话语"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预防涉警舆情危机发生所引入的理念、遵循的原则和建立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坚持正确的舆情应对原则和方法,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生活早已与互联网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动态、表达利益诉求、传播思想观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加强对网络舆论情况的监测研判和引导化解,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从2000年后逐步展开和发展,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主体不明等,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重大,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着力于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侦查、公诉等法律监督环节容易发生涉检网络舆情的情况,提出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并对预防和减少涉检负面舆情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21,(6):119-125
"互联网+"环境能使医疗机构更好地救死扶伤,但同时亦使其面临治安威胁虚拟化、共享经济和网约经济的冲击、舆情风险的新变化等治安新挑战。以广州地区为例,医疗机构在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治安挑战时,存在安保队伍年龄偏大且网络安防技能缺失、网络安防先进技术未完全覆盖或效用未最大化、重点人员管控和应急处置制度有待完善、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有待拓展等不足。当务之急,需要以健全停放区域引导性管理措施、对违反交规者"落实到人"的惩处措施等手段遏制共享经济、网约经济对医疗机构交通秩序和安全的冲击,推动安保队伍年轻化,与时俱进优化安防技能培训体系,推动网络安防先进技术全覆盖并使其效用最大化,科学设计、报备、演练涉医案事件信息发布预案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设置"突出、方便、快捷"的网络投诉平台以有效收集和反馈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网络社会,网络舆情是社会中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处置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大事。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中系统问题,在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必要性的基础上,给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背景、系统特点,系统拓扑图、核心功能。使网络舆情更好地服务于检查院决策,科学汇集网络舆情,提供公共决策的信息保障、认真研判、监测网络舆情,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确保公共决策的正确方向。促进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形成,提高政府的行政回应性,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面向公众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热点案例的分析,得出刑事案件网络舆情有涉案人员的"标签化"、案件侵犯客体的集中化、案件情节的复杂化等等特征,然后分析其传播过程,最后以特征与传播过程为基础和切入点,为司法部门应对刑事网络舆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顾明 《法制与社会》2010,(18):186-187
近年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直接危及或损害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检察机关显得缺乏应对经验,造成负面影响不应有的扩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