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现行法律对女性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规定不足,难以解决女性劳动者力量弱小、举证难、现有诉讼制度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保障我国女性平等就业,需要构建女性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从正当性、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其的法理基础。并对该制度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究:原告资格以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为主,新增专门的平等就业管理机构;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抗辩事由应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真实职业资格、小微企业豁免制度等;法律责任形式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两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
因《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存在相左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超龄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不统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对此冲突进行了补正。然而,因超龄用工关系认定理论的不足,仍未能解决司法实务中判断基准与裁判标准不统一问题,影响了司法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此问题应以广阔的视角和务实的精神加以检讨:即以"社会保险待遇说"和"特殊劳动关系说"为理论支撑,在辨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下,从"分类以视之"的分析方式和解决思路入手,厘清超龄用工关系之情形,以准确认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法关于被迫辞职的立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有的被迫辞职制度存在适用范围狭窄、认定条件宽松、相关规定不明确以及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过轻等问题,进而导致司法实务中部分裁判的社会效果不佳。可以从采取例举与一般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技术、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标准、规定合理的催告期、按违法解除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采用单一的司法实施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就业歧视本质上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非个体利益冲突.反就业歧视法客观存在着群体化个体利益和群体化社会利益两种法益.反就业歧视法有群体化个体利益实施模式和群体化社会利益实施模式两种,两种模式都突破了传统私法个体利益实现机制和传统公法公共利益实现机...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12日,中国正式批准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批准该公约将进一步明确国家在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方面的责任,促进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推动我国构建完整的反就业歧视机制,培育和提升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究其类别主要有性别歧视、体格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制度歧视.就业歧视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就业歧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禁止就业歧视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和禁止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突出和重要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大背景下,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制定《反就业歧视》,成立专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机构,确立工会在反歧视中的职责,加强国家和政府责任等措施禁止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制度性及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引致他们在就业、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法律保护并成为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国家制度、法律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在从法律视角提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消除就业歧视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就业歧视 相关文献,结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发 现,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歧视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户籍、性别、年龄、健康等歧视,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劳动者不公平感加强等危害。研究建议,我国应完善相关就业法规,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 打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雇主责任的司法裁判和理论研究中,关于雇员的何种行为属于雇佣期间应由雇主承担责任,即关于职务行为的认定问题一直是雇主责任中最具争议的问题。雇佣期间的认定和雇主责任的制度机理、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不可分割。借鉴英美法的紧密联系标准和牵连性规则,雇佣期间的认定可采取:为雇主利益标准;紧密联系标准;保护受害人标准和雇主责任推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刊启事     
在《法制日报》2007年2月14日撰文,提出了他对就业促进法的三点期待。其一,期待“就业促进法”能严厉禁止和惩处各种就业歧视。笔者认为,当下的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着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歧视、健康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等等。显然,这些大量存在的歧视,不仅在总量上对充分就业的实现构成极大的妨碍,而且在品质上更是对公平就业环境的严重侵害,必将置那些相对弱势的劳动群体于更加恶劣的就业处境中,恶化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就业歧视现象也日益盛行、形式多样.就业歧视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建立和谐社会一个很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保证公民的平等就业权,消除就业歧视,是推动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求职欺诈不仅误导用人单位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且扰乱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求职欺诈解雇的理论路径包括劳动合同效力瑕疵以及惩戒解雇。司法裁判就上述理论路径的适用形成了并列竞合、以惩戒解雇为主,以及单一的劳动合同效力三种模式。本研究基于裁判文书,分析我国求职欺诈解雇司法裁判的现状,从理论上反思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其司法裁判中并列竞合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从劳动合同的契约本质、劳动关系的特点以及劳动立法的目的来看,我国应选择以惩戒解雇为主的理论路径,并在实质审查、告知义务、解雇权行使的期间以及赔偿四方面对求职欺诈解雇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国家担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是国家的国际法义务。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但国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将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制定政策框架,还是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无论是对农民工搭建公共就业服务的平台,还是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工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国家出面加以统筹研究解决。因此,反农民工就业歧视,国家仍要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在我国人才市场与世界接轨的今天,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容貌歧视、年龄歧视等等形形色色的就业不平等现象。有关人士指出,就业歧视的现象不容忽视,尤其是我国入世后进行人才市场的规范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与 WTO的一些基本原则有相抵触之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身高及容貌歧视,这些歧视已对就业的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谭子 《工友》2023,(12):12-21
<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可以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地生根。202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引导广大法官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法院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通过鲜活的案件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运》2011,(2):54-54
在就业权领域.继续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除制度化地明确最低工资标准外.继续加大对诸如女工保护、职业病、工伤和高危环境等政策面涉及较少的政策供给力度:突出“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培训导向.构筑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黎建飞在《工人日报))2007年3月28日撰文,对就业促进法立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1.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平等就业。就社会成员而言,公平的就业机会包括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以及获得平等的就业条件。就业平等是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平等。以劳动报酬为例,一个人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在该项工作中得到的劳动报酬却低于同岗位的其他人,则其就业仍然是不平等的或者说是被歧视的。这种不平等更多地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者、供给过剩的劳动类别中.如大学生就业中的“零工资”现象、用人单位利用试用期条款实现差别工资等。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本文结合反就业歧视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加强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途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