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媒介使用情况、媒介质疑评估能力、媒介选择和创造能力、媒介道德意识四个方面对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发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警校学生利用媒介信息的主要方式,学生们对媒介报道的客观性有着理性认知,倾向于时效性强、质量高、使用便捷的媒介信息,且普遍关注反映平民生活的民生报道。学生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在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报刊等传统媒介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研究洛阳市渡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结构,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还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媒素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引导人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欣赏和评析媒介产品、了解媒介的性质、学习信息传播技巧、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等内容 ,致力于培养公众在信息社会能够有效利用媒介 ,与媒介、信息之间形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从而具备正确使用传媒和抵御传媒不良影响以及对传媒认识、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结构,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还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主导信息的社会。本文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学术成果,对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对警察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当前警察媒介素养在媒介意识、媒介品质、媒介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及媒介思辨与批判能力方面还很欠缺,原因主要在于警察自身素质不高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从"领导重视"、"建立培训体系"、"发挥警察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个角度构建了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但他们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中坚力量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而且对构建完善和谐的媒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可以从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五个方面来分析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网民的构成成分、现实社会的境遇、政府话语权转移、受众舆情能力等。因此建设政府公信力.可以从观测舆情气象、建设透明政府,搭建互动平台、统筹两个“舆论场”,引领意见领袖、提高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众权利表达诉求的直接化,对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媒介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民警媒商能力成为时代使然。民警媒商能力是指公安民警与媒体或媒介信息交互过程中,为切实履行职责、优化执法效能、提升执法公信力、改善警民关系,应当具备的对媒体或媒介信息的认知、判断、评价、使用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实质反映了新媒介时代下公安权力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囊括观察注意、分析判断、决策参考、合理运用媒体和媒介创新等全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警民关系、教育广大群众、提高民警素质、彰显权力正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作为向成年阶段迈进、接触媒体信息最大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他们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甚至在媒介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出现偏失.如何能正确引导并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和使用媒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信息碎片化在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始终是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舆情形成中,不仅是在获取和传播信息,同时也是在分析和评价信息。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中存在着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监测与分析技术落后、对突发事件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导向性不强和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引导机制等问题。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提高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辨别能力,正确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是解决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老年人与青年人在对健康的关注和对防护的要求上出现了角色错位,这是源于两代人在媒介接触、媒介素养和媒介环境等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知识鸿沟。为满足老年人对疫情正确有效信息的需求,做好防护措施,要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和家庭三者的作用,不断完善疫情信息发布体制机制、拓宽疫情信息传播渠道、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目前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媒介认知、媒介消费、媒介评估和媒介实践等层面展开调查,并尝试从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能力建设和媒介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寻求进一步提高我省大学生媒介素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诺瓦克和沃内德的传播宣传活动模式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策划传播的一种模式,其意在探索使传播宣传活动取得实效的策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可借鉴传播宣传活动模式,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认同与践行,让校园媒介坚守新闻“把关人”角色,以“分众传播”理念为指导,重视“目标受众”的主动性,通过不同的传播宣传渠道并选取合适的传播者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兼具高校人员、青年身份、科研工作者三重属性,高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具有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一批高校青年科研"网红"KOL (关键意见领袖)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体的巨大信息传播潜力。基于对沈阳地区10所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问卷调研和定性访谈,发现其媒介素养现状呈现出对媒介现实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但是媒介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偏低的特点。总体来说,在当前的互联网媒介生态环境下,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媒介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媒介传播。媒介传播在建构国家形象中具有“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反驳”与“斗争”等功能,必须遵循与我有利、以我为主、实事求是、传播致效的基本原则。不仅可以通过自塑法、他塑法、合塑法来实现,同时还应贴近受众思维习惯和信息需求,讲究对外宣传报道的行为艺术,多层次、多维度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着不平衡倾向.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失衡,短新闻与深度报道失衡,社会新闻的传播伦理与媒体自身的传播品位失衡,传媒对受众素养的要求与受众低度使用媒介的习惯失衡.社会本质及其所体认的精神,对社会新闻报道应有理念上的启示.社会新闻报道的努力方向在于对人性的真实展现,关注人实现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艰难过程,以彰显人类之社会生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兴的媒介传播环境引发了现代政治形态以及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着执政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为适应新执政环境下社会管理的需要,促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升,亟待提高领导干部的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前领导干部从政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必须准确把握领导干部所面临的新媒体困境,剖析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缺失的内在因素,并分析其危害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炼出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20.
大学形象的构建包括了理念识别要素、行为识别要素、视觉识别要素、主观感知要素四个方面。大学形象传播具有告知和共鸣、劝服和改变、反馈和调整等功能。在信息化社会拟态环境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提高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强化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和形象性,构建全媒体的传播格局,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从而实现我国大学形象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