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亲如一体。二人相容相合,有视人如己之意,故“仁”的本意作“亲”解。“二”字之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为天地生万物之心、天地佑人类之意。人若有宽恕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家庭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如此。  相似文献   

2.
现代战略心理战是为了达到国家和军队的战略目标,从政治上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作战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在谋略层面发挥作用的政治斗争形式。战略心理战谋略的重心体现在:谋大略——通过政治格局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占领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高点。谋全胜——倡导王道,以“全胜”争天下。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战,政治作战,以柔克刚。谋巧胜——震慑、策反,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3.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相似文献   

4.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思想家们对“社会与国家”问题两千余年的探寻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社会混同国家”的传统国家主义阶段,包括古希腊人对城邦制度的思考、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论争、霍布斯等为君主专制的辩护等。到了近代,洛克、亚当·斯密等通过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无形之手”等理论试图说明“社会外于国家”,并据此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主张。黑格尔则是真正从学理上明确区分社会与国家的历史第一人,并推崇“国家决定社会”的理性国家观念。马克思则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黑格尔的思想颠倒了过来,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并通过市民社会论和社会有机论加以论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阐明了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特点为两千多年前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战略心理战发挥作用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战略心理战的谋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心理战战略谋划的整体性追求全胜,以综合国力的增强保证全胜,以“不战而胜”的手段实现全胜。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首先是作为法治国家的基本命题存在的。立足法治国家视域可以看到,人权是法治国謇的基本要素,和谐则是法治国家的内在诉求。以和谐理念统摄、重解人权与法治国家的内涵.进而以人权法治化促和谐,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加强战略思维,就是要加强对全局工作的整体谋划,使我们的事业能够均衡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由于用人得当,使得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代的用人思想,从而吸取和借鉴其精华,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的区才思想看重人才,视为栋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要治理好国家,除了需要一个英明的君主外,还需要一批贤臣良将。因此,古代思想家很重视人才的使用。儒家把能否用贤看作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孔子对鲁哀公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请直,则民不服”。(1)“直”即正直之士,“枉”指好邪之人。正直之士位于奸人之上,民众就服从,反之则…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跨入新世纪之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这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次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这一方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深远意义。现就高校如何贯彻它、实现“以德治校”作些理论探讨。 一、高校加强道德建设是实现办学宗旨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学校“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大学更应该如此,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运用。反映老子和他的后继者们思想的著作《老子》,通篇充满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其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养生、军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它对秦以后的中国社会长期产生着重要影响,及至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关系,“无为”是条件,“无不为”是结果。前一个“为”,是指不该不当的错误之为,后一个“为”,是指应该应当的、合情合理的正确之为。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到“无为”,才能后得到“无不为”;必须“无为而治”,才能治理好国…  相似文献   

11.
孙子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体现了孙子“安国全军”的国家安全意识 ;2、涉及国家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将帅素质、法令制度等诸方面的“经五校七” ,体现了孙子的综合国家安全观 ;3、“兵以利动”的唯利原则是孙子国家安全观的出发点 ;4、运用“伐谋、伐交”和“威加于敌”等手段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有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分别在主张“法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其一重“法”,强调建立法制以约束臣民;其二重“术”,强调运用谋略驾驭臣下;其三重“势”,强调确立权威以震慑群臣。三者之中,“法”与“势”都具有外显属性,而“术”则具有一定的隐蔽属性,特别是某些暗藏于心、不动声色的权谋之术,更是难形之于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军事领导价值思想有如下主要特点:其一,着眼国家政治和民生发展对军事领导作出基本价值判断:军事领导关乎国之兴衰、民之存亡。其二,考察军事活动的动因,明确军事领导的基本价值指向:“兴义兵、安民众、卫国家”是军事领导的基本价值诉求。其三,把握赢得战争胜利的内在要求,揭示军事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重谋略、兴诡道是军事领导实现的基本途径。其四,依据军事活动的效益确立军事领导的一般评价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是衡量军事领导价值的重要尺度。其五,适应军事领导主客体需要确立军事领导的本体价值:满足利益需要、和谐内部关系是军事领导自身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六,综合考量各种要素提出影响军事领导成败的核心要件:人(尤其是民心)是赢得战争胜利、实现军事领导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古代军事领导价值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吸收其合理成分,是我军党的领导价值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著作权的立法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它们存在不同的价值观:美国著作权法构筑在“经济价值观”上,为的是保护创作者及有关人员的经济权利,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则把“文化价值观”作为其著作权法的基础,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及促进整个社会交流与文化发展。二是它们遵循不同的传统:美国法与英国法一脉相承均属于普通法系,中国则步日本与德国之后尘而归于大陆法系。  相似文献   

15.
党建理论争议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福义 《理论前沿》2004,4(16):34-36
适应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党的任务的要求,人们对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和认识。有些问题和见解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和促进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有些观点也需要商榷,需要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里略举几例,并试作分析。(一)“政党是国家的前提”。有的书中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与政党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不同,它不论在历史逻辑上还是在政治逻辑上,政党都是国家的前提,即政党建立国家,并领导国家。”还说:“在中国,政党是国家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形成了这样的政…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多给年轻干部“墩墩苗”。“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  相似文献   

17.
与政府的产生相伴而来的“政府悖论”构成了对人类心智的一种挑战,所谓“政府悖论”是指政府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政府又常常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国家制度的演进表明宪政安排提供了“政府悖论”的制度之解。历史上这  相似文献   

18.
用《孙子兵法》全胜思想指导新时期公安装备建设,要求通过提高认识、注重人才、规范制度、加强演练、提升软实力等路径,着力提升公安装备体系威慑力,着力提升公安装备体系核心战斗力,实现“自保而全胜”.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和“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20.
“科技证据”是否科学,能否进入法庭调查并认定案件事实,判断标准是关键。在对域外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科技证据之科学性判断标准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科技证据立法的现状,指出中国立法虽然对科技证据有一些规定,但对科技证据之科学性判断标准尚无规定,因此,主张吸收域外国家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科技证据之科学性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