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对河南省豫东 6个县的山羊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传播没有季节差异 ;集约化养羊的感染率比散养羊的感染率明显 (P <0 .0 1)高 ;隐性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母山羊所产羔羊绝大多数发病 ,波尔山羊新生羔羊发病率明显 (P <0 .0 5 )高于杂交羊 ,极显著 (P <0 .0 1)高于槐山羊 ;长期在低洼潮湿环境中放牧的山羊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 (P <0 .0 1)高于在干燥环境中放牧的山羊 ;带毒针头可以传染山羊附红细胞体病 ;天气骤冷、阴雨连绵、羔羊断奶、过度拥挤等应激因子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1983年,河北省灵寿县确诊存在附红细胞体病。1986~1998年,笔者先后对该病的地理分布、易感家畜发病季节及媒介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分布于灵寿县周边的5个县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鸡等。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范围及对象 先后调查了河北省灵寿县、平山县、行唐县、鹿泉市、阜平县、沽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调查对象包括牛、羊、猪等家畜。1.2 病原检查 从可疑动物耳缘静脉采血,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山西省晋中、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运城、朔州和忻州市及吕梁地区的规模化猪场和散养的种公猪、种母猪、肥猪、生长肥育猪、断奶仔猪、哺乳仔猪采静脉血 170 2份 ,进行压片镜检 ,均检出附红细胞体 ,感染率达 10 0 %。对 5 0头产仔母猪于产后第 2d同时采母猪及其 3头仔猪血样检查 ,母猪及其仔猪均为阳性。表明了垂直传播可能是目前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RPMI1640和小牛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体外培养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基础培养基,同时以去掉红细胞上自然感染的附红细胞体后的红细胞泥作为培养附红细胞体的寄生载体,进行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培养结果表明,以 RPMI1640 与小牛血清按 6∶4 比例混合,同时选用兔红细胞泥作为载体的培养效果最佳,接种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兔阳性红细胞后 24 h生长达到高峰,感染率分别为40.2%和31.0%,而采用猪红细胞泥作为培养载体时红细胞感染率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马、牛、羊附红细胞体的发现与虫体检验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是寄生在家畜血液里、附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的一种原生动物。能引起家畜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急性发病时出现黄疸、贫血和发热,多为隐性感染,流行于夏秋季节,可能由吸血的节足动物传播,污染的针头和器械也可传染。 国外关于羊、牛、猪、老鼠、猫的附红细胞体的报道,晋希民已在《家兔附红细胞体的发现及临床病状初步观察》一文中作过介绍(见本刊1981年4期12~13页)。  相似文献   

6.
猪附红细胞体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能定性与定量检测猪附红细胞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猪附红细胞体核酸载量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107~101 copies/μ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Sq=0.999)。能检测到模板的下限为30copies,灵敏度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倍。该检测方法与其他猪常见病病原体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临诊疑似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血液进行了检测,其检出率比常规PCR方法高10%。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临床上猪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牛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PMI 164 0、M 199、D MEM 3种培养液作为基础培养基 ,再分别按体积分数加入 40 %的犊牛血清 ,采用普通恒温培养箱 (3 7℃ )进行牛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结果表明 ,牛附红细胞体在RPMI 164 0培养基中 ,每 12h更换 1次培养液 ,并补充适量正常红细胞 ,获得了高达 99%的感染率 ;连续传代培养可达 44代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DnaK样蛋白HspA1编码基因a1的遗传变异规律,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猪附红细胞体a1基因核苷酸序列(登录号AM265536)设计合成1对引物,从上海市3个屠宰场采集自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猪血液,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a1基因部分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了41条猪附红细胞体a1基因片段序列,序列长度均为1 657bp;同源性分析显示,它们与GenBank中登录的猪附红细胞体a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97.7%~99.9%之间,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99.1%~99.8%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多数上海市猪附红细胞体分离株的a1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德国54/96分离株a1基因序列在同一个聚簇上。  相似文献   

9.
猪附红细胞体DnaJ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DnaJ基因的功能,根据GenBank中的猪附红细胞体全基因组序列(NC015153.1),应用DNAStar、DNAMAN和ExPASy网络服务器筛选出1个候选蛋白基因DnaJ,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技术扩增出DnaJ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上,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DnaJ,脂质体介导转染Vero细胞进行真核表达,RT-PCR和IFAT检测DnaJ基因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CR扩增DnaJ基因的片段长度为876bp,编码292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的DnaJ基因同源性为99%;DnaJ基因在Vero细胞中获得瞬时表达。本试验为猪附红细胞体DnaJ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重庆地区猪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于2011年5月份、8月份和11月份分别采集重庆39个区(县)的猪血清样本3 51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血清中的弓形虫抗体。结果显示,受检的3 510份猪血清样本中,阳性样本2 522份,弓形虫感染阳性率为71.85%。按不同猪来源统计,散养户的阳性率为75.46%,规模猪场的阳性率为69.96%,屠宰场生猪的阳性率为67.79%,种猪场种母猪的阳性率为73.59%;按采样季节统计,猪弓形虫抗体阳性率5月份为71.58%,8月份为81.28%,11月份为69.97%。根据调查结果判断,重庆地区各区(县)和各种来源的猪均有较高程度的弓形虫感染,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农业区主要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乾 《中国兽医科学》2006,36(9):752-754
采用ELISA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于2004~2005年对青海省互助、湟中、大通、乐都、民和、西宁6县(市)的142个规模养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了猪瘟、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等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猪瘟、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在青海省农业区普遍存在,6县(市)之间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母猪繁殖障碍覆盖了所有种猪场,后备母猪不发情率约为8.2%,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的母猪占繁殖母猪的21%左右;猪瘟仍然是引起当地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于诊断家畜附红细胞体病的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情况,同时简述了家畜附红细胞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包括DNA探针技术、常规PCR和实时定量PCR。指出了上述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不足,期待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通过探索HPS荚膜多糖产生的最适体外培养条件,提取了HPS血清5型菌株的荚膜多糖(CPS),并以之为抗原分别建立了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间接ELISA两种抗体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但ELISA的敏感性是IHA的5~10倍,二者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为79.7%、55.2%和65.3%。用这两种方法检测了320份临床送检猪血清,IHA和ELISA的阳性率分别为40%和59%。结果证实,这两种方法适用于不同实验室条件下HPS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一种能够准确、快速地鉴别猪肠病毒G型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参考猪肠病毒G型的3D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预计大小约为104 bp,将3D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的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猪肠病毒G型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到临床样品的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设计的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标准曲线的Cq值与质粒标准品模板在2.92×10^8copies/μL^2.92×10^2copies/μ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斜率为-4.023;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显示变异系数很小,在0.26%~1.57%之间。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量可达2.92×10 copies/μL。使用本方法对2017-2019年广西部分地区的猪场临床腹泻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猪肠病毒G型阳性检出率为18.42%,说明广西部分地区的猪场存在猪肠病毒G型的感染。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肠病毒G型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猪肠病毒G型感染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域为调查点,应用昆虫系统调查法进行羊鼻蝇生活史调查,并对其各虫态期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羊鼻蝇幼虫的百分比曲线呈不等称双峰型,发育速率时快时慢,冬季有滞育现象;该地区羊鼻蝇的发生世代为1 a 2 代,2 代所用时间不等,且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布旗法与家畜体表捕捉法 ,在甘肃省 6个不同地理区划内的部分县、市、区采集硬蜱标本 ,共发现了 2 0种硬蜱 :河西走廊有草原革蜱 (Dermacentornuttalli)、银盾革蜱 (D .niveu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麻点璃眼蜱 (H .rufipes)、小亚璃眼蜱 (H .anatolicum )、亚东璃眼蜱 (H .asiaticum ) ;河西走廊南山地有草原革蜱、嗜驼璃眼蜱 (H .dromedarri)、小亚璃眼蜱、亚东璃眼蜱 ;河西荒漠高原有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 (H .detritum ) ;中部黄土高原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 (D .silvarum )、日本血蜱 (H .japonica)、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青海血蜱 (H .ginghaiensis)、卵形硬蜱 (Ixodesovatus) ;陇南山地有草原革蜱、长角血蜱、刻点血蜱 (H .puncta ta)、卵形硬蜱、全沟硬蜱 (I .persulcatus)、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 ;甘南山地山原地区有草原革蜱、草原硬蜱 (I .crenulatus)、全沟硬蜱、钝跗硬蜱 (I .pomerantzevi)、青海血蜱、草原血蜱 (H .verticalis)。草原革蜱分布于甘肃省 6个地理区划 ,其他 19种硬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长春、四平、松原、辽源 4个地区 ,对正在发生母猪繁殖障碍的 18个猪场进行了病因调查。对 4 998头繁殖母猪包括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进行了现场调查和临床检查 ;对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和部分公猪血清 10 4 0头份进行了抗体检测 ;对 10 6头份死胎病料进行了实验室检查 ,对其中 76头份死胎病料采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了抗原。结果表明 ,吉林省母猪繁殖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 19.83% ,主要由PRV、PPV、CSFV和PRRSV感染引起 ;PRV、PPV、CSFV和PRRSV的抗体阳性率分别是 6 1.4 %、5 3.7%、2 .9%和 2 2 .0 % ;相应的抗原检出率分别为 6 9.8%、35 .3%、2 2 .9%和 30 .4 %。  相似文献   

18.
1999~2004年马来西亚入境旅游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总体特征(一)入境客流量增长的恢复性和快速性。入境旅游业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其造成了较大影响。1997年马来西亚接待入境游客为680.2万人次,比1996年下降20.7%。1998年持续下降为520.1万人次,比1997年又下降23.5%①。此后,马来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其入境旅游业得以迅速恢复。据统计,1999~2002年马来西亚接待入境游客分别为793.1万人次1022.2万人次、1277.5万人次、1329.2万人次②若与1998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52.5%96.5%、145.6%、155.6%。(二)入境客流量增长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003年…  相似文献   

19.
解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下,我国高句丽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主要集中于都城、山城、墓葬及出土的遗物几方面。通过这些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探讨高句丽的社会历史、文化特点及其与周邻地区、尤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猪高热病病例主要继发感染病毒的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建立的2个多重PCR方法,对2005~2006年收集于江苏省的211份猪高热病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PRRSV阳性率为51.2%,PCV2阳性率为44.1%,CSFV阳性率为10.4%,PPV阳性率为3.9%,PRV阳性率为2.4%。2005年病料中PCV2阳性率为21.2%,2006年为73.2%;2005年PRRSV阳性率为38.1%,2006年为67.7%。2006年猪高热病疫情比2005年严重,PCV2和PRRSV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协同致病作用。对10个PRRSV分离株ORF5基因和Nsp2基因进行的测序表明,2006年分离株Nsp2基因中有连续87个碱基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