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乡,是一个以阿昌族为主体的民族乡,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民间艺术之乡”,有“神话之乡”和“宝刀之乡”美誉。户撒生产的“户撒刀”,是中国三大名刀之一,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户撒刀品种、款式纷繁众多,工艺独特,质地精良,  相似文献   

2.
阿昌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保存了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户撒刀”又称“阿昌刀”,是云南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阿昌族打制的刀具,是阿昌族著名的传统手工业冶铁工艺品,也是阿昌族引以为荣的物质文化瑰宝之一。陇川户撒阿昌族乡,因包括原户撒、腊撒两个土司的辖地,历来被称之为“户腊撒”。这里是全国阿昌族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阿昌族,这里阿昌族打制的各式刀具,如:黑长刀、花钢刀、腰刀、背刀、藏刀等等,历史悠久,早已驰名中外。户撒刀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沐英率军屯戎户撒、腊撒时,…  相似文献   

3.
柳五三 《创造》2002,(3):29-30
陇川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通向缅甸以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这里美丽富饶,素有鱼米之乡、孔雀之乡的美誉;著名的阿昌族“户撒刀”、景颇族“绿叶宴”均出自这里。  相似文献   

4.
彝族密且人的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密且”系自称,属彝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富民、武定两县,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村,900余户,4500余人。另禄劝、禄丰县也有分布,但村数、户口、人口不详。当地汉族称密且为“密岔”,白彝、黑彝称密且为“阿罗婆”,他们在族支内均讲密且语,对族支外的彝族及其他民族均讲汉语,不使用彝文,而通用汉文。不披毛毡,不穿羊皮褂,不分男女老幼均着汉装。据调查,密且人祖籍大理、蒙化(今巍山),与大理州之巍山、南涧、漾濞的“迷撒”、“蒙舍”、“摩察”、“蒙化”有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位于德宏州陇川县西北部,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27人,其中阿昌族1293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省、州、县各级民委的关心支持,户撒乡保平、芒炳、腊撒、项姐等10个阿昌族聚居村委会被列入《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6.
在地处中缅边境的陇川县户撒乡,有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阿昌族村寨——帮傲。多年来,帮傲村在一位身材壮实,敢说、敢干、敢管的阿昌汉子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使这个边寨旧貌换新颜的领头人,就是陇川县户撒乡帮傲村民小组长,乡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段兴木。  相似文献   

7.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8.
2003年夏末初秋,我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石头坡村进行有关撒拉族的民族调查,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循化县也不例外。这里主要居住着撒拉族、藏族,还有部分汉族,早在元朝时,撒拉族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到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撒剌”、“沙剌”、“萨拉”、“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任何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是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撒拉族先民之所…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2,(8):2-F0002
海门:东揽黄海,南倚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2个市级园区和17个乡镇,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生态之城”,是我省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  相似文献   

10.
3月17日下午,300多位在昆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阿昌族同胞以及多年研究阿昌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欢聚在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欢庆第21届阿昌族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相似文献   

11.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南缘,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阿昌族、傣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共有43种民族成份,全州336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66万人,占总人口的49.6%,千百年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共同奋进,曾创造了以南诏、大理为代表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高举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相似文献   

12.
尧月红 《半月谈》2005,(3):78-78
在城里住到农村干活.这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农民“走读”一族的生活写照。黄水镇是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每天早晨。民簇风情小区80%的家庭都有人骑着摩托车到农村干活(主要是种植黄连、莼菜厦高山蔬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劳动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衰败,56个兄弟贫穷落后;她兴盛,56个兄弟繁荣富强。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主张“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实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根本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称少数民族是“大汉族的宗支”,称回族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那时,北京的回族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陷于贫困,“一穷、二愚、三受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03,(12):50-51
1、精品玉石雕件各种琳琅满目的玉石雕件有的价值连城,有的几元钱就可以买一件,可选择不同规格的玉石雕件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2、各类红蓝宝石蓝宝石湛蓝如海水,晶莹剔透,红宝石瑰丽闪光、雍容华贵,选购珠宝,应注意A货、B货、C货之分。3、户撒刀阿昌族传统的户撒刀世代相传,外型非常精美,且十分锋利,具有特别的纪念意思。4、优质柚木工艺柚木是珍贵的热带木材,以厚重、木纹细密精美而著称。在德宏各边贸市场上,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柚木工艺品,刀工考究,栩栩如生。5、火烧牛肉干这是一种傣族的传统食品,深受游客喜受,如今逐步发展为一种有广…  相似文献   

15.
苗族的族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尧、舜时期 ,“三苗”部南迁 ,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 ,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汉代以后 ,称为“武陵蛮”。在“武陵蛮”内 ,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氵娄中蛮”等若干称呼。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唐、宋以后 ,苗族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 ,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由于苗族影响较大 ,元、明、清时期人们常将与轩族毗邻而居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呼为“夷苗”、…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2)
民族形成的标志,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汉族族称演变和壮族族称演变历史,可知族称作为民族形成标志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使用族称作为民族形成的标志必须是本民族内部的自称,一些民族没有自称的族称记载,没有统一族称的民族也可能已经形成等局限性。反映自我民族意识的族称是民族形成的标志,但并非唯一的、必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袁焱 《思想战线》2012,38(4):129-130
阿昌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由于受文化影响而导致族群分化,进而引发语言变迁的情况具有典型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语言问题。一、阿昌族的族群分化据史籍记载,阿昌族的先民经过多次迁移,大约在13世纪定居于今天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缅甸的北部地区。境内阿昌族人口约3万人,聚居在陇川、梁河、潞西和盈江。由于居住地域的原因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早期阿昌族都受到傣族影响,后来梁河和潞西的阿昌族又受到汉族影响,而盈江阿昌族近年来受影响于景颇族。陇川阿昌族受傣族影响,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梁河、潞西地理位置紧靠云南汉文化较发达的腾冲县及龙陵县。到了近代,特别  相似文献   

18.
元朝时期,李京至云南,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写成《云南志略》,说白族就是汉代的僰族。“僰”、“白”同音,先后译写不同而已。说确切些,元、明、清时期的白族,是以汉代的僰人为核心,不断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邻近的一部分其他民族的人口而形成。李京又说,元朝时期的白族即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白爨”,亦即“西爨白蛮”,至元朝时期则“爨复讹为寸”。故《元史》中称白族军队为“爨白军”或“寸僰军”。“白”、“僰”在书面记录中仍然交替使用。到明朝  相似文献   

19.
覃世进 《当代广西》2008,(16):34-34
壮族原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僮族世居岭南,在古代汉文文献中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代开始称“僮”。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繁杂,各种自称达数十种。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及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僮”、“布土”、“布侬”、“布泰”、“布沙”、“布陇”、“布衣”、“布越”、“布寮”、“布雅依”、“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方块壮字),有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保存了显著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平达乡位于"滇西雨屏"龙陵县的东南部,距县城98公里,国土面积345.11平方公里,人口29420人,居住有傈僳族、彝族、阿昌族、白族、回族、景颇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为龙陵县主要的傈僳族聚居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平达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在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村情民情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助群众增收致富,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510户6188人均已实现脱贫,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