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世纪70年代中期,宁蒗县永宁公社对摩梭人的传统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新一轮的试点改革。这次改革持续了近两年时间,试图彻底改变摩梭人的母系家庭和走婚制度,让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结婚共居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初期侧重于强调积极宣传和正面引导,要求实施慎重而细致的措施。当发现通过单纯的思想教育不能有效推进改革时,便开始加大执行政策的力度和速度,在短时间内就使摩梭人的结婚登记率达到了较高的比例,并实现了一夫一妻结婚共居。改革结束后不久,大多数登记结婚的摩梭人就散伙了,他们恢复了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生活,部分摩梭人出于各种原因保持了一夫一妻结婚共居的婚姻家庭形式。虽然这次改革的巩固率并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摩梭人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泰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发达的性产业。中国是泰国的近邻 ,中国妇女被拐至国外进行性交易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本文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金莲  朱和双 《思想战线》2007,4(1):114-120
女性割礼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在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盛行,由于其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外部文化极力要求废除这一陋俗;可这种文化内部的执行者和拥护者却认为,实行割礼的民族应有自己的文化自决权,外界无权将与之相反的价值标准强加于该社会。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语境下,非洲各国受尽割礼之苦的妇女们作为受害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觉醒从女性割礼习俗中解脱出来,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 ,以联想和类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性象征情况非常明显 ,当中保存有很多以自然物象征女阴、男根的现象 ,甚至连宇宙起源的模式在东巴神话中 ,也完全按性行为方式进行构拟 ,自然万物的衍生被类比为通过性行为而生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部阿昌族村寨普遍存在着有关"放歹"的民间信仰.对阿昌族来说,"歹"似乎是村寨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认为"歹"会保佑村寨的平安,哪个村寨没有"歹"的话就不会致富.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谈"歹"色变,平日里不敢和会"放歹"的人进行交往,婚配对象的选择更是要排除有"歹"人家的子女.由于受傣族的影响,阿昌族也迷信"披拍鬼"和"扑死鬼",并因此影响了族际通婚的进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