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研究和叙述历史而言,“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研究历史要“论(逻辑)从史出”,叙述历史要“史论结合”,要做到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整个人类历史后得出的“论”。毛泽东概括了社会革命一般规律,即“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也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革命。从1919年到2012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正是这样一轮革命。而按照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二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为叙述百年党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孟书强 《港澳研究》2023,(2):32-40+94-95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香港治理作出的战略部署。文章阐释了这一根本原则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认为从历史逻辑来看,“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方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底线;从理论逻辑来看,“爱国者治港”是坚守“一国两制”初心和使命的根本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爱国者治港”是解决“一国两制”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时代呼唤。这三个逻辑内在贯通,辩证统一,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更高目标。习近平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种将历史、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的治理逻辑贯穿于新时代“三农”工作全过程,使我国乡村建设迎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它也必将指引我国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正>六十年前的8月10日,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长沙隆重举行,从此拉开了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帷幕,揭开了全省人民当家作主和地方政权建设的崭新篇章。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展现出强大活力和蓬勃生机,为全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礴立了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革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方式进行的,要正确认识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马克思讲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两个决不会"原理说明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才能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没有提出过落后国家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他们虽然设想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但那是以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取得胜利为先决条件的。列宁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思想,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并且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生之魂。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就是坚持从人的多样性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创造尽可能多而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倍加珍惜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成果,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与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的文化逻辑、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逻辑、民族复兴的实践逻辑,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党的领导地位、领导原则、领导范围、领导过程和领导目标等诸多内容,是一个完整体系。而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命题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也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守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根本,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和提高党的全面领导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高度成熟与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突出的内在品质和鲜明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表明党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认识愈加清醒,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高度成熟与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将极大地提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维之一,它博取中外文化之长,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之中,凝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精华,发扬了党的历届领导人思想光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底线思维的提倡和重视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面前保持警惕,牢牢把握主...  相似文献   

13.
《蜻蛉日记》作为日本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采用了同故事叙述的一人称叙述视角,历史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作者及其写作叙述行为,以及展示在文中经历事件的"我"的行为,是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次元上的表现。《蜻蛉日记》虽然是回顾性叙事,但主要以经历故事时的经验自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即时"叙事,并融入大量内心独白与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生动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偶尔穿插故事讲述时叙述自我对事件以及"经验自我"的解释或者评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双重聚焦,或分离或重合,使第一人称叙述者—人物"我"的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的“中国样本”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有原则的实践,既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特殊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中国式”的,就自然具有中国特质。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要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质。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互鉴性文明”“整体性文明”“竞合性文明”逻辑,超越“单一线性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与“时空压缩”效应;超越“单向度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全面性与“协调发展”效应;超越“国强必霸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和平性与“文明发展”效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从发展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串联式”的现代化;从建设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的现代化则是单维的;从建设成效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串联式”发展逻辑,表现出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特征和注重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赛刻 《新民周刊》2012,(20):33-33
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看似家事,外人不必费心置喙,但其实和"中国人富了怎么办"这个话题很有关系。几十年前,有人开始思考"中国粮食多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事实证明,这个担心很是超前;如今,有人思考起"中国人富了怎么办"的问题,倒是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在四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且前后相继,不断发展演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彻底扭转中国人民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人民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坚持人民至上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7.
2020年的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伟大征程。这必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20年代的大门口,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模样?20世纪20年代之初的中国,面临着如何救国保种。毫不夸张地说,百年前的中国,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随着这次转折,我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价值取向也实现了重大的更新和转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治目标价值取向的确立标志着我党执政理念的成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实现了从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探索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经过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准备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七大的探索发展阶段,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形成确立阶段。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体制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6,(4):131-144,8
本文按照中欧"四大伙伴关系"框架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欧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通过民族国家一体化实现繁荣与安全的"欧洲梦"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梦"和"欧洲梦"在和平与发展目标上具有共同性,而这种"梦的融合"正是中欧关系未来按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